
据《晋书·惠帝纪》记载:经过“八王之乱”的大灾难以后,“天下荒馑,百姓多饿死”,臣子们战战兢兢汇报完毕,帝(司马衷)义正词严地反问道:“何不食肉糜?”“肉糜”即“肉粥”。常识性的错误叫人捧腹,可捧腹之后却让人感到心酸,根本笑不起来了,毕竟这个司马先生还有那么一点点难得的同情心。与此相比,伟大领袖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是宣布生活紧张,自己不吃红烧肉了,二是出招安排农民的吃饭问题:“……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这就明智得多嘛。
不用说,如今上至最高长官,下至卑贱草民,都明白司马先生的荒唐可笑了。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供充饥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肉糜”的。司马先生锦衣玉食身居内宫,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他哪里知晓天底下小老百姓吃树皮草根而不得的艰苦日子啊。虽然他也可能外出视察,甚至也玩微服私访的自欺把戏,但前呼后拥的男丁美女早把他的视线遮了个严严实实,何况他的外出原本不过是为了验证他在内宫里产生的胡思乱想,成见先于行动。——皇帝国君是永远走不出他的权力宝座的!
更有意思的是,把这个司马皇帝“食肉糜”的笑话,与另一个农民吃肉的笑话放在一块儿,天地相隔,相映成趣。说的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别人问他如果当了皇帝,将怎么样生活。他憨痴痴地想了半天,终于说出了他梦想中的皇帝般的生活,那就是:犁一块田,吃一块肉。呵呵,皇帝还要犁田,实在是缺乏想像力哟。估计这个憨痴痴的庄稼汉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不像项羽刘邦那样有幸亲眼目睹皇帝巡行的排场,因此压根儿就不可能产生“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想法。农民本性的淳朴,对帝王生活的毫无了解,使得他成了一个可怜的笑话。
在专制的社会体制里面,等级森严层层阻隔,最上层要想体察民情几乎是不可能的,最下层要想下情上达当然也是天方夜谈了。因为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共识,对上实行欺哄对策,对下实行愚民政策,然后方可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才有皇帝叫饥民吃肉,而农民梦想当犁田皇帝这样搞笑似的故事发生。先哲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在“瞒”和“骗”之中讨生存的国度。瞒和骗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是真实生活的拙劣而可笑的盗版。

还是抄录一个轻松一点的笑话吧。明朝陆灼杜撰的笑话集子《艾子后语》里如是说:艾子家旁,住的都是齐国的普通百姓。一个说:“我和齐国的公卿,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人家聪明,我不聪明呢?” 另一个说:“他们平常天天吃肉,所以聪明;我们平常天天吃粗菜淡饭,所以不聪明。”有人不信此话,就和他们打赌,买来了肉让他们吃。几天后,两个人都说自己真的聪明了。一个说:“吃肉后,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人的脚掌为什么向前呢?就是因为怕被后面的人踩着。” 另一个说:“我也明白了许多事。我觉得人的鼻子向下是很合理的,假如向上,下雨时不就要灌进水了?” 面对这两个聪明人,艾子感叹说:“我看他们原来还算明白,现在吃肉反倒吃蠢了。”
哈哈哈……想想现在一些原来吃粗茶淡饭长大,后来凭借一番本事混迹仕途的肉食者吧,随着他们的乌纱帽越来越大,也就渐渐的说不出人话、干不出人事了,满口愚蠢至极永远正确的大话空话,成天以鱼肉乡民搜刮民脂民膏为己任,难道不是被吃肉弄傻了,忘了自己姓甚名谁了?从古至今,皇权之下,“肉食者鄙”,不“鄙”吃不成肉,吃肉就不可不“鄙”,恶性循环,至今无法解套。但是,吃了大半辈子肉,对“食肉糜”深有研究的伟大领袖说过:一个人吃点儿肉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吃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