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作者: 金瑛友文 | 来源:发表于2021-01-27 20:20 被阅读0次

        “格物致知”是一个成语,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孔子在该书中提出了儒者求学的“八阶段”,即致知、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其初始两个阶段就是“格物”和“致知”。

        “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从少年至青壮年到发挥余热的老年这个阶段的行为目标,也可以说是从生到死的行为目标。

      上面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理解,孔子本人未做解释。“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的认知上丰富多彩。从格物致知,到知行互发、知行并发,再到行稳致远、稳中有进。它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对新时代人的影响也很深远。

        实践此目标的起始要求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基础性的。

        记住:当才华撑不起野心时,只然安静地读书。通过读书,方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也请记住: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偿到了甜头。生活中的不期而遇,都是努力的结果。

       

相关文章

  •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 如何修身

    儒家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结果。格物致知就是修...

  • 童子格物——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童子格物 ——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试问童子可格物?世间谁人不觉知? 始自童子至圣人,格物...

  • 心想生: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01 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很多人认为“格物致知”是处理情绪的,“格物致知”只是个观察,“格物致知”只是在“觉”。...

  • 读书笔记(五)

    1、格物。《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朱注,至也;格物,穷极事物之理。 文人也要穷极事物之理,...

  • 读《王阳明全书》(8)

    格物致知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并不是要我们穷尽天下所有事物去格物。 曾国藩给出的何为“格物”?“格物,致知之事也”格...

  • 读《大学》008:格物致知

    原文: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格物致知...

  • 2017-07-23

    《传习录》第三天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为善去恶就是格物,也就是说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 「悟道」&「物道」

    王善人说:格物,格物。所谓格物,就是找到“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顺着规律去做,就是「行道」,在没有真正找到运行...

  • 格物-好“名”之病

    《大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格物在首位,格物是格私欲,核心是发挥“良知”的能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ro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