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黑色的羽毛飘落而下,就如于娜那件深色风衣随着她无奈的叫喊消失在舞台。
《黑鸟》讲述了15年前,12岁的于娜和40岁的雷发生了不被认可的两性关系。雷因此被逮捕入狱,而12岁的于娜从此活在了别人的非议之中。
15年后,出狱后的雷改名换姓,开始了“崭新”的人生。然而于娜的突然到访,让他不知所措。
相遇后的两人试图回顾那一夜被掩盖的真相——究竟是无情的抛弃?还是命运的捉弄?愤怒、好奇、困惑充斥着于娜的世界;但她对雷执着的依恋似乎并未消退……
《黑鸟》的剧本无疑是个经典,05年问世以来已改编过40多个版本。去年上话版《黑鸟》首轮演出后反响热烈,叫好声不断。今秋九月终于一睹风采,然而说实话,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很好。可能是期望太高,本子虽然经典但总体呈现还是觉得差口气。
【谈性,又岂止“性”】
之前也看过几次周野芒老师的现场演出,很敬佩他的专业精神,人物拿捏得很准。但可能我看的那场正巧他状态不是很理想,演出上并没有特别惊艳之处。
《黑鸟》作为经典剧本,探讨性这一话题,是创作的源头,但其舞台呈现的重点,不应该是“搞清雷有没有爱过于娜”;可能上话一开始也不这么设计,但女主过于“用力”的表演,咄咄逼人、不停地追问,实在很容易让人往这方面想。
看了场刊,了解到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后开始有另一种理解。主创更希望不带任何立场地呈现这件事,所有的思考留给观众:编剧强调说话的技巧、语言的魅力,确实这部剧全靠两人的台词呈现。而导演更偏向对人性的探究,怎样去呈现这样一场“拷问”。
我觉得雷是爱过于娜的,可能不是一见钟情甚至可能不是他们第一次发生关系的时候,但一定是爱过。而我也更愿意相信最后出现的小女孩并不是“目标”,不是另一个于娜。
那么恋童这样的“畸恋”到底是不是爱?
我在这个话题上没有深挖,在看过《洛丽塔》、《这个杀手不太冷》、《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等作品后,我觉得只要是你情我愿,这就是爱。
你怎么就确定12岁、14岁的女生不懂爱呢?记得《黑鸟》中雷对于娜这么说,“你和其他孩子不同,你很成熟。”也许正因为这份懵懂、没有被污染过的纯情吸引了很多年长的男性。
你永远也弄不清你究竟是在哪一刻爱上了对方。
【差异,与台版的比较】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台湾黑眼睛跨剧团版本的《黑鸟》,虽然只有4分钟的片段,但人物的感觉是对的,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
台版的于娜在台词处理上会有停顿,更贴合生活中的吵架,会因为情绪波动而有停顿或音量变化。上话版的于娜有点像在“赶进度”。
据了解台版结尾没有脱衣激吻的情节,感觉台版在女主塑造上更像是现代女性,更独立自主些?
也可能是我个人不太喜欢太依赖男性的女性,在我看来,过了15年再去追问当年,没有意义,毕竟年华已逝。而且于娜也知道15年后他们也不能在一起。即使他们能在一起,这份情还和当年一样吗?
我15年后来找你不是追问你当时怎么想,我也不期望将来我们能怎么样,我来只是为了把你不知道的告诉你,把我真实的感受告诉你。至于你怎么想,我不是很在乎。当然这些只是我的臆想,如果我拿到这类题材的话……
然后,同样是剧中扔酒瓶这段(也是我全剧最喜欢的段落),台版更多的是“踢”,同时配合音乐和灯光的变换,有种写意的感觉。
上话版是对着柜子扔,发出很大的声响,一开始觉得非常好,但这么干扔了好几回后就变成了“噪音”,且没有看出每一次扔有什么情绪上的变化。
但这个段落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它打破了原本的叙事节奏,跳脱开,给观众一种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迫使他们思考。同时这一举动又很符合剧中角色的心理。
有种释怀,大家都说开了,两个人后来的生活都不好。同时也是种宣泄,带有点“埋怨社会”的感觉,凭什么自己就不被别人接受?
【细节,细节的想象】
上话版女主的服饰很有意思,是有寓意的。
外套是件深色的干练风衣,内搭却是无袖、木耳边,式样宽松、非常甜美的粉红。女主一直披着外套,只有最后两人被15年前的记忆所唤醒,情不自禁的时候才露出了粉色的衣服。仿佛又回到了15年前,12岁少女心的于娜。
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第三人引发戏剧冲突;全凭两个人物的对话和表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往返、进行触及灵魂深处的层层剖白……《黑鸟》的确做了一个新的尝试。
【舞美,简单而有意思】
非常喜欢在背后的那堵墙,玻璃的质感却被涂上了层层叠叠的白色颜料。就像是于娜的内心,看不清眼前的究竟是雷还是15年前的彼得。
舞台左右各一张桌子,三把椅子,一扇通往外界的门、一个侧门(这个开在舞台左侧的门似乎没有用到过)、一个垃圾桶。舞台后方有一个转椅(只在雷抓狂的时候雷双手抓着椅背用到)、一个衣柜(让人想到雷在剧中换了件外套,但这是否有必要?)、一个长凳(似乎雷也只是坐上去过一次),总之感觉舞台后方的设计比较鸡肋,是否还可以简洁一些?
而占据舞台中央的巨大垃圾桶是个很有趣味的设置。它在一开始就成为了男女主角讨论的对象,雷的生活境况也由此得到暗示。而垃圾桶也更直白得象征了储存了太多痛苦记忆的容器,当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崩溃,垃圾桶也被推翻,垃圾就是被抛弃的记忆,散落一地。
回到剧名。苏格兰上世纪60-70年代,在相对开放和性解放的状态下,出现了十几岁未成年少女自愿“勾搭”成年男性的现象。当时称这些女孩为“黑鸟”。我又上“豆瓣”看到几个带有“黑鸟”字样的作品,大都描述的是枪击、死亡、同性的题材。
“ 黑 鸟 ”
这两个字给人就有一种冲击,不祥的预感,危险的征兆。而且我注意到剧中并没有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许是在暗示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时代都会发生。
爱是疯狂的,它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它就是一种魔力,能让人深陷中甚至为爱而死。我们很难从道德角度上去评判雷的行为。
因为爱本就没有对错。
【文中剧照由剧组提供,致谢】
【其余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望告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