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简介:本书从一线接触的病患案例讲起,探讨疼痛、安宁疗护、生命与死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哀伤抚慰的作用,以及生命教育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四道人生——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面对死亡的智慧。死亡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爱的教育。
作者:路桂军,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兼任厦门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CALC)常务理事,CALC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学会(GSC)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姑息与康复常委,中国抗癌协会(CACA)癌痛微创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特邀编委。
中国的第一起安乐死发生于1996年的陕西省汉中市,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因为肝硬化腹水在医院过得很痛苦,于是请求医生为她母亲实施安乐死,并签字确认,
于是,医生蒲连升为夏素文注射了复方冬眠灵100毫克,注射后19个小时死去。事发后,蒲连升、王明成被当地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起诉,并实施抓捕。因为这件事在当时的中国很难被定性,后来,二人被无罪释放。
一、什么是安乐死
安乐死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允许病人或功能障碍者“自由辞世”,追求一种好死。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分册)中,对安乐死的定义: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轻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而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的前提是,医生已无力为患者缓解剧烈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痛苦是身体的疼痛造成的。
根据字面意思,“安乐死”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本身就是不和谐的。因为它属于一种消极的、不负责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逝者从痛苦中解脱,但却把痛苦和遗憾留给了亲人。
作者的观点是“医乃仁术”,医生的第一要务是尊重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可以逾越生命。
医生从不扮演一个有权终止病人生命的角色,在还有办法能够止住患者的疼痛,可以疏导他内心的痛苦时,安乐死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安乐死是善终吗?
作者认为,是无稽之谈。善终是预先知道死亡时间,身体没有痛苦,心中了无挂碍。但对于选择安乐死的患者来说,他们的确预先知道了死亡时间,但真正能做到了无挂碍吗?
有些人把安乐死称为医生助死亡——医生帮助死亡。如果从医生帮助死亡的角度来理解,它其实绑架了医生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说,如果让他帮助一个人死亡,他心里这道坎是迈不过去的。
医生的职责是尽可能帮助病人缓解痛苦,而不是让他们以死亡的形式终结痛苦。当患者仍然活着的时候,医生应该想尽办法对他在肉体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进行缓解,这是医生应该追求的目标。
目前,安乐死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中是不提倡的。
在安乐死的相关报道中,在描述患者选择安乐死时,一定有一句话“病人不堪忍受痛苦”,如果把痛苦处理掉,他还会选择安乐死吗?
在作者看来,安乐死仍然面对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际上对安乐死立法的呼声很高,但作者认为,为安宁疗护立法应先于为安乐死立法。因为安宁疗护尚可让患者享受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而不是在不堪忍受的痛苦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这种机会都无法给予,那一定是社会责任的缺失。
当患者遭受难以忍受的疼痛时,就让他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死亡,长此以往肯定会出问题。
当然,如果患者提出安乐死,我们应该尊重。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类无法解决的痛苦。
二、安乐死与自杀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发布的全球预防自杀的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40秒就有1人自杀。
2003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对自杀者进行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许多自杀者都属于冲动型自杀:37%的人考虑时间不超过5分钟,46%的人不超过10分钟,60%的人不超过2小时。
在一部分人的认知中,与其选择安乐死,还不如自杀,至少自杀不涉道德绑架。
**自杀与安乐死有什么区别?
自杀是自己默默结束自己的生命,无人知晓。而安乐死是与周围的人进行充分互动后,再选择告别这个世界。
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倾向选择自杀结了结,主要原因与躯体的疼痛、精神的痛苦、生命质量的下降以及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等有关。
不是谁都有勇气自杀的,当他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到达了另一种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杀这种行为是值得尊重的。
从个人意志上来说,他以自己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
但是,国家和社会不提倡自杀,因为这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危害。
人并不是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某一个地方,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我们就是在很多平衡的关系中存在着,从而能渐渐认识周围,也能看清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如此方能寻求永恒的生命价值,并在不断超越和整合中得到平安的感受,
对于自杀者,他们得到了解脱,但是他们的家庭失去了平衡。
一位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过这样一首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居;
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三、你想过何时会死
你想过哪天会死?80岁?100岁?或1000岁?
为生命标注三个点:起点、终点以及现在。从这三个点出发,问问自己从出生在现在有几件事干得特别漂亮。
所谓漂亮的事情,就是做梦都会偷着乐的那种,比如说考了个好学校,找了份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孩子,获得好多荣誉,出了本好书等等。
再想一下未来,如果假定100岁去世,那离现在还有54年,再做几件特别出色的事情,百年之后,可以安详地告别这个世界,我没有白来。
当你填好这个表之后,突然得知自己得了肺癌,所有的治疗都没用了,只剩下半年时间,而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你如何规划剩余的半年时间?
有人会默默流泪,有人会第二天辞职,去好好陪父母孩子,再看看周围的世界。
在考虑过这些问题后,你是否会重新对人生进行规划呢?
四、用爱超越死亡
一天,鱼对水说:“你不了解我的眼泪,因为它在水里”。水说:我了解你的哀伤,因为你在我心里。
一位妻子患病11年了,长期住院。
大夫问丈夫:“你或孩子,能不能在她生命的最后这段时间,陪陪她?”
丈夫说,“11年,习惯了,做不到。孩子在外地工作,也没时间。大夫,就别为难我了。”
大夫:“如果没有安宁疗护,谁又在为难你?”
大夫问妻子:“你希望丈夫再抱抱你吗?”
妻子:“不合时宜了。”
大夫又问妻子:“如果你丈夫、孩子住院,你会陪伴他们吗?”
妻子:“我会放弃所有,陪伴他们到最后。”
大夫对丈夫说:“她从120几斤掉到80斤,形色枯槁,面容憔悴,头发化疗没剩几根了,头上插满了管子,身上散发着来浓浓的来苏水味道,再也没有自信躺在你怀里,像个小公主一样,请求你的呵护、保护。你是她心中的男神,但,现在你的神位没有了。”
丈夫很惭愧。于是说,“我再想一想”,终于决定,放弃所有,陪妻子到最后。
七一这天,丈夫买了一束火红的玫瑰花,送给爱人,回想着他们从认识到结婚……,当天,妻子安详的离去,这一天是她的生日。
人活得有多自信,有时取决于“爱你的人有多宠你!
小时候,因需要而爱,长大了,因爱而需要。
生命有爱,别亦无憾。
用爱道谢、道歉、道别。
用爱超越死亡。
无论从生境遇如何,都要感恩当下的拥有……
本次为你分享四个问题,一什么安乐死:安乐死的前提是,医生已无力为患者缓解剧烈痛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痛苦是身体的疼痛造成的。作者的观点,医生的第一要务是尊重患者的生命,没有什么可以逾越生命。
二安乐死与自杀的区别,自杀是自己默默结束自己的生命,无人知晓。而安乐死是与周围的人进行充分互动后,再选择告别这个世界。
三你想过自己何时会死后,是否会重新对人生进行规划。
四是生命有爱,别亦无憾,用爱超越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