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我是人到中年才听说“人生要做减法”这个概念的。
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我的思想观念里都是要多尝试、多体验、多选择,总认为多了才是好。
而长期这样下来的结果,是导致我每天都在焦虑,每天都在彷徨,像一只没有帆的船,随波逐流。
为了照顾孩子,我辞去工作,生活节奏也逐渐慢了下来,看书、写字、养花,这才使我明白了人生要做减法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会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见闻的丰富而变得五彩斑斓。
但是好的人生,并不一定是浓墨重彩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往往会遇见更美的风景。
给人生做减法,要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尽、画不完的繁华,总使人眼花缭乱,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心里也暗暗地种下了欲望,容易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奴隶。
以前的我朋友多,应酬多。
以前的我爱好多,想学的也很多。
那天,我在一张 A4的白纸上,写下了所有朋友的名字,写下了所有想学的东西,将它们按照重要与喜爱程度排了一个序,然后逐渐删去,最后只留下仅有的几个。
心情顿时明朗许多。
至今已经有四年了,一直都保持这仅有的几个,我生活的特别舒畅与安逸。
《见识》这本书里说:“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对于名家的总结,我确实想说:亲身体会,验证有效。
可到底应该如何做减法呢?
王阳明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总结三位大思想家的智慧就是:要不断地省察自己的欲望,给心灵做减法,在心体上抹去那些扰乱本心的浮云,修炼自己的本心。无用的身再之物,不必再汲汲地去追求。该放下的执念,不妨轻轻放下。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