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看英剧「唐顿庄园 Downton Abbey」,里面的贵族奶奶,是由《哈利波特》剧中麦格教授演员,1934年,出生于英格兰的Maggie Simth扮演的。

《Harry Poter》除了第二部(叫个啥忘了额)看过之外,其他都还没机会欣赏,剧中让我印象深刻,准确来说是,留下印象的人,就是那三小只,校长,和麦格教授了(诚实点来说,我其实只记得脸,并不记得她扮演的角色名字 惭愧)。
再次在屏幕上看到Maggie(写书前刚查的,真不擅长记歪果仁的名字),就是《唐顿庄园》了。整个剧情的推进,奶奶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张口就是经典语录。


看到这里,菜菜可能会问了,为啥突然想写这个了,或者问我,这跟你的题目有什么关系。(yes,he will.)
距离卧室大概一千米的浦东图书馆,9点钟开门,为了有个座位,所以八点半就出门了,再往前倒3个小时,5点半被饿醒了,起来,打卡了两个学习英语的小程序,翻了会手机,起来准备煮个红豆薏米红枣(结果临出门发现,电饭锅没插电,要是搁以前,我就会觉得一件小事能至少毁我三个小时的好心情,但是今天,伸手选了预定时间煮粥功能,既然早上喝不了,晚上回去喝也不是不可以的嘛),差不多时间,就出门了,买了包子,骑了小车,差不多五分钟左右,到了门口,开始排队。

那个点的气温只有5,6度的样子,嗖嗖的小风穿梭在人群中,只听见旁边那队的一个孩子妈妈说,“哎呦,这些都是爱学习的人呀。”
这句话像开关一样,触发了我的脑神经,于是,神经连着细胞开始让大脑运转,我是个「爱学习的人」吗?
To be honest and specific,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不想,不对,是不愿在这当中添加任何功利心。我喜欢学英语,喜欢学语言,喜欢旅游,喜欢摄影,但是好像如果在这些短句前,加上一个句型---为了……,我就会没那么积极了。我喜欢让自己的PPT或者做的公众号,好看,有内容,有亮点,可能这一个下午,我都在做这件事(写到这突觉是否因此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锐减,重视形式而忽略本质,额 脑子好累)。
可是某人说过,很多事情应该有功利心的,比如他说过,花那么多钱去留学,如果仅仅是为了「留在外头学习」,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负担不起。当时在小水池旁听到这话的我,先是心中一堵,然后伴随着复杂的心情,眼泪就流了出来。
我怎会是一个不了解现实的人呢,相反,可能正是因为我太了解了,所以才更觉痛心。我不会无故幻想,但,我想,思量自己的能力去梦想。
好吧,我为什么开篇会提到《唐顿》,是因为排队听到那位母亲的话之前,想到,我为什么大冷天的来这里排队占座学习的时候,突然忆起上高中时政治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关于英国阶级划分的小故事,说英国分了三个等级,贵族-中产阶级-平民(也就是上层社会阶级,中产富民阶级,工薪贫困阶级),有一群来自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从每个阶层随机抽选十个孩子,并从他们一出生就跟踪观察,这样的调查会持续近三十年,直到这些孩子成家立业。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在部分调查者意料之中的,上层社会的孩子依然在这一层,其余两个阶层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说句不好听的,都是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当然,不乏有那种想着通过好好读书改变社会阶级的人(培根的那句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但从工薪到中产的下等,顶多了。
回忆完这段,就想到了《唐顿》中那位贵族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她说,“贵族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继承传统,为了担当一份社会责任,比如,提供工作岗位。”
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并非因为金钱,而是关乎承袭祖制;
富民之所以成为富民,并非因为金钱,而是连接社会发展;
工薪之所以成为工薪,并非因为金钱,而是深知那重重阻碍。
写到这,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认命」的人,或者更难听,是个拿命运当借口,不想努力奋斗的人。
真是这样吗?
北大的保安,通过四年的不断学习,考上了自己工作单位的硕士,从员工,变成了学生;
深山的留守儿童,经历了十多年的落后教育,一举考上了清华,从村里走出来,见到了城市灰霾的天空;
县城上的姑娘,接触了几家相亲对象,不是家里有牛,就是屋里养鸡,一气之下,买了张进城的车票,在当服务员的小饭馆里,被前来吃饭的该市某机关副科长「一见钟情」,十年前就住着高层近两百平的房子,每年都能出国玩儿一次。
报上的,身边的,如是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不能知道这是否叫改变了阶级,我能知道的是他们确实比自己的上两代人要生活得好。
这,就够了。

人活一世,不过数载,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只要你活出的,是你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就不辜负,不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