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哪本?讲述了什么?能以最精炼的理由推荐给我吗?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追风筝的人》。
那时我在读高二。
进入这所高中是因为初三放弃学业,当时初三进入了尖子班还是因为在全校前三十名的成绩,可进入冲刺班反而不愿学习,失去了源动力。中考不出意料落榜县重点高中,进入现在的高中。
高二本是忙碌的日子,每天同学们都五六点晨起--天空鱼肚白才蒙蒙亮,便警觉的爬下床,走出寝室,迎接又一天的鏖战。
我有点“半桶子”水。
每天也能够对着教科书雷打不动看上十个小时,屁股被钉在椅子上,企图看穿它,好在高考考个好分数和好大学。可教科书实在太复杂、枯燥、无聊,这样的辛苦使我忘记了上面的好处。
开始到处找其他书看,只要比教科书好看就行。
自己也光明正大的摊在书桌上看,有高围的书墙作掩护,相信老师的目光也穿不过来的。一旦老师靠近,便抽一试卷迅速轻盈的一遮,便还是同他们一样,成了忙碌的学生了。
其实,《追风筝的人》是一位同学推荐给我看的。
当时他就说好看,我信了。在闷闷的教室里,翻开《追风筝的人》,总算从致命的忙碌中,寻得一块喘息之地,只需要用眼睛看故事就行了,不用写,不用费脑子。时间就慢慢从字上趟过去,很快的。
读完已是另一天晚自习,这本书是我一口气读完的第一本书。
里面的故事有一主要情节,与我童年的遭遇相近。
哈桑(书中主人公之一)被欺凌,而且是被践踏尊严的欺凌。这个童年阴影跟了哈桑一辈子。
那时的我正是小学六年级,成绩挺好的一个乖小孩。可学校总有一些顽劣的学生,喜欢欺负其他同学,后来俗称“社会人”。可能我对其并不惧怕,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想要让我惧怕,便将欺凌的行为施加于我。后来这个阴影跟了我十几年,也绝口不提这件事。(具体多少年并不很清楚)
哈桑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小少爷(名字不记得了),他亲眼目睹了哈桑被欺凌的状况。他在墙角后窥视,纠结要不要挺身而出,可他弱小,斯文,一位小绅士并不能敌过那群霸凌者。
他害怕了,他怕自己的冲进去也只是被人欺凌。他畏惧且懦弱,可又非常利害的一眼洞破与作出选择。既然为了朋友挺身而出只是无济于事,不如保全自己,以后对此事绝口不提。后来,他和哈桑都心照不宣。
后来他为自己的懦弱背负了一生的歉疚与悔恨,尽管那是他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小少爷。
同此,我也为自己的懦弱背负了十几年的折磨。
这位小少爷辗转半生回到了这个友谊破裂的故乡。由于战争,归回故乡已是壮年,三十有几,此时的他也还是给人文质彬彬的印象。可他知道,哈桑宁“为他,千千万万遍。”
他这次回来也为哈桑,为一辈子的歉疚赎罪。
他这次愿意用生命为哈桑一遍,即使他仍然不身强力壮,可他比童年更显得文质。但这时回来不知晚了没有。
后面长了年岁,现在二十。
不记得什么时候释怀了,幼时的懦弱,自己的不甘与歉疚也被时间磨平。提起这件事情也不再心痛,不再愤怒,不再控制不住情绪。有着冷漠的回忆与观察角度。
时间是一剂良药,的确没错。
可这淡淡的折磨会跟随一辈子。让我记住,后会抗争,无能为力也比较无所作为好得多。
这本书只了了记得这一与自己童年遭遇相近的情节。
后来便再也没有翻看过。不知道是因为真的要高考了,十八十九岁要独立了,还是不情愿再揭开这一往事。像书中的小少爷一样,或许时隔半载,才有勇气再次回来。
那时的阅读是盲目也单纯的。故事好看就行,可以趟过时间不无聊。
后来也陆续摸过《红楼梦》、《象棋的故事》、《白鹿原》等
可如果你让我复述或概要自己读过的书,我做不到。
只依稀记得书中黛玉落雁娇弱之态,令人怜惜;宝玉真性情、花丛一绿叶,令人羡慕。宝玉、黛玉未终成眷属,动容可叹的爱情故事。
还记主人公因战争,政治原因被独囚于牢室。为作消遣,偶窃象棋棋谱。便反复推演背诵,为了不因独囚丧失思考的能力,不疯掉。
后出狱,成为世界象棋手之冠,一时无对手。后不再为象棋斗,周游世界。若干年后,旅途遇一棋局,被长者破棋局。主人公只是背出来棋谱而已,流畅的不用思考就照搬棋谱,终被长者破棋局,疯掉。经治疗,医嘱此生再不可下棋。
高中读着这些书,就这么过来了。
忙里偷闲读完几本,但往回一看,自己读书的痕迹被时间抹的一点不剩。读书的成果看不见也摸不着,也不知道读过这些有没有成果。
后来到了大学,自己不忙了。
专业课也不是很感兴趣。又找书读起来,不知为什么,二十年来,好像就对阅读没真断过,总又捡起来。
那怎样才能得到读的有用呢?
或者说怎么用心阅读?
不想阅读完就记个大概
不想因时间忘记内容
不想自己的阅读没有作用
更不想回头看来没有痕迹
可我只能问出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前二十年也不过是为了消遣,读读而已,没留下什么。
自己没有停下来。
大学期间看过《沟通的艺术》、《学会提问》、《看见》等。
愈发强烈的发现,读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直到发现《如何阅读一本书》。
立刻读起来。第一遍,我没有看懂,书中讲了些什么???第二遍同样???没看懂
用自己二十年来笨拙的方法,再看了几遍。断断续续一个月,看出来了眉目。
原来,二十年来我只知道傻读,只达到了基础阅读的层次。
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为了获得咨讯,不是为了获得理解力而阅读。
后面,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技巧,阅读这本书。
知道这本书讲述的是:指导读者运用书中的方法技巧以达到四个层次和增进理解力的阅读。
也明白了,阅读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凭借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理解的过程。
《如何阅读一本书》回答了我二十年来的阅读疑惑:我想要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而又不得其法。
也是想要掌握增进理解力的阅读方法,就是达到书中主题阅读的层次。
在没有读懂本书之前,二十年来自己根本不是在阅读。
而读懂之后,自己要重新阅读以正确的方法规则。就像一个成年人要重新学走路一样有点难堪,但值得。
书中也提到:学习滑雪是一个成人最难堪的学习经验(这也是为什么要趁年轻时就要学会)。毕竟,一个人习惯于走路已经很长一段时间。
重新开始阅读学会书中规则
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
让一本书属于自己,我必须重新开始
谈到这,想起一个小插曲。
就在写下这篇感想的文章-前几天,我姐姐同大多数人一样,问了我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读书有什么用?
我一直在回答:你不用肯定没用
后来的补充更是肤浅
也被打断
有逻辑试图的说出一些条例,说出一二三,可充满漏洞
这时我便知道自己的阅读数量和质量都还很少
像是非常讽刺的
一个(自以为自己)热爱读书的人?
回答不出读书有什么用,而且回答的话肤浅和令人反感,难以接受
并且这个读书人,想要极力证明读书有用,搬出一些浅薄的事例
却让人难以听下去
这时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但是不大
也还是坚信读书有用,并享受阅读,并志力实践
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虽不是一定改变命运
也深盼以后的自己能够有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姿态
能够说服(虽然不屑但要做到)并回答出读书是有用的
所以自己更要重新出发,这篇读书感想,也是时隔多年第一次动词,难免有着开始时的笨拙与青涩。
每次阅读电子书,打开“藏书馆”软件看到:
给你主宰自己的力量
这句标语,一直被击中,感慨:这句话应这个软件,为什么能这么帅。
阅读总要留下点痕迹,但是需要付出
就像许多人想要自由,
可不知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甚至付出生命
就像许多人想要博览群书,
留下点什么痕迹,
可不知连刚开始的阅读一本书,
都需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