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诸多结果和数据公布,本次系2020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信息量非常庞大,随便拿来一项都可以做出一篇大文章,你我也都看了不少,同时也为祖国的日新月异和蓬勃发展态势而欢呼雀跃。
可基本与此同时的另一个调查大概就很少人注意了:央视新闻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消息,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八次。本次调查结果为——多元阅读引领新时代的“书香中国”。相关的数据支持是:去年中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4.7本,每天接触手机100分钟 。
乍看之下,有点......怎么说呢,有点就像父母看见自家孩子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自称在做作业实际在看手机的感觉对吧?
不过且慢,现在老师直接通过手机布置作业的情形可不少呀,所以说,他看手机的那个瞬间恰被你看到了,可,老天作证——孩子的实际情形是,刚刚完成了数学作业,正通过手机在接受语文作业呢。
哈,啰嗦了,说笔者自个儿。
笔者姑且也算个文化人吧。去年读来几本书?抱歉抱歉,太不好意思了,连一本也没读过。
真的?真的。
那算嘛拉个巴子文化人?丢人,丢文化人的脸哪。
不过,准确些说是,没完整读过一本纸质书。读书嘛还是有的,但方式是借助电脑和手机。这一点也与调查结果格外吻合——“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9年的76.1%增长了0.6个百分点;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与2019年(71.6%)基本持平。”
去年的一年里,笔者于外界接触很少(身在异地),极少逛街,逛超市,与人喝酒聚会几乎没有,电视基本不开(全年只通过电视看了一场CBA球赛)。
当然,这也与平素的喜好和性格有关,本就不喜所谓的美食,粗茶淡饭最好;不喜鲜衣,“怒马”(私家车)呢没有,酒色财气统统不沾边,人呢老且丑,也无官场的牵挂等等。倒是有着大把的能够自我掌控的闲余时间,身子骨儿也还算硬气。那做了些嘛?通过电脑天天浏览新闻,天天更新《简书》,每天至少有一篇绝对原创,平均千字以上的文字发出去,他人之评价呢就顾不上了,读到者尽可批评。
想想也真是,大概好多年里都没踏进过新华书店里,订阅报纸与杂志也早已在记忆力模糊了。而当年呢——大概自个儿三十岁左右吧——却是自费订阅有文学月刊二十来种和数份报纸,乃至工资的大部分都消耗于此。新华书店呢那就去得更多了,上街必往,铁定拉不下;赴外地的话更是少不了。现在的几千册藏书基本都是那时购得。而时至今日呢,闲余时看着那些纸质书籍都发愁:保留着吧,颇占空间,搬运不易;扔掉吧,又有点不舍,字一旦行于纸上就必然有该死的意义,因为它叫书卷或册页什么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的屋子,就是一尊没有灵魂的躯体”嘛,哈,此类谚语多如牛毛的。
狗日的手机干掉了手表,干掉了座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报纸杂志和书籍,干掉了游戏机,干掉了钱包,干掉了台历挂历,干掉了身份证.......还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