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有没有发现,说起葡萄酒,很多人觉得是最近几十年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
其实不然,关注葡萄酒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葡萄酒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实也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品种。而且部分考古学家的研究还证明,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中国葡萄酒源远流长,到底是真的吗?
翻开历史的书卷记载,我们去一探究竟,好不好?
一.关于葡萄中国的最早记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所记录的时代上起殷商(约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前后约七、八百年的时间。
《诗经》的三首诗歌:
《诗·周南·蓼木》写到:“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诗·王风·葛藟》写到:“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豳风·七月》写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从《诗经》中所描述的景象可知,当时的人们不仅知道采集食用多种野生葡萄,而且开始了人工栽培种植野葡萄。
《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整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
《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藏之。”
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

从中可知,大概在3000年前的周朝,葡萄就受到皇家贵爵的喜爱,推为果中尚品。当时已经有了葡萄园,人们也知道如何贮藏葡萄了。
二.中国古代对葡萄酒的称呼
当时将葡萄叫做“蒲陶”、“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被叫做“蒲萄酒”…。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古人还用琼浆玉液代指美酒,现代的人们也很少仔细追究究竟什么是琼浆。
其实,“琼”原意指的赤红色的玉石,“浆”指的浓稠的液体或者是一种带酸味的饮品。这两个字从字面意思看,不论是颜色,质感还是味道都是指的葡萄酒,由此推断,琼浆在中国古代指的就是葡萄酒,也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
三.中国古代葡萄酒的发展
自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就有葡萄酒的记载,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深厚的底蕴吧!

起始于夏朝;
夏王朝的建都之地——夏县,民间仍流传着仪狄酿酒供奉大禹的故事,史书西汉《战国策》中记载:“仪狄做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酣之……”。大意是仪狄酿出美酒,进贡与大禹,大禹喝后欣然陶醉。
《世作·本纪》记载:“仪狄始作酒醪,辨五味” 。“五味”指的是酸、甜、涩、苦、辛,在现代酒水类别里,具有五味特征的,只有葡萄酒。由此可见,仪狄制作的酒,基本上可以断定是葡萄酒。
汉朝是欧亚种葡萄酒的开始;
汉朝时期,司马迁曾在《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的信息。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
这一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从西域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及葡萄酿酒技术。
汉武帝本人对葡萄酒也是情有独钟,在两汉时期,葡萄酒已经成为皇亲贵族、达官显贵独享的珍品佳酿。
魏晋南北朝是葡萄酒文化的兴起期;

魏文帝曹丕爱喝酒,更钟情于喝葡萄酒,他在《诏群医》中写道: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除了谈吃饭穿衣,还表白对葡萄和葡萄酒的特别喜爱。
由于魏文帝的推崇,葡萄酒业得以迅速发展,影响深远以至于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仍是皇宫大臣、商贾名流的常饮佳酿。
当时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葡萄酒的文化…
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
在《饮酒乐》中写道:
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
《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
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
庾信(513—581)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写道: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作者的想法: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品了。
唐朝是葡萄酒文化的灿烂期;
凉州词----王翰【朝代】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同时也是葡萄酒历史的一个见证。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史上辉煌的一个时期,葡萄酒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
李白十分钟爱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账底奈君何。”记载了葡萄酒可以像金叵罗一样,作为少女出嫁时的陪嫁物,可见葡萄酒在当时已经普及到了民间。
宋朝、元朝中国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达到了辉煌鼎盛之势;
宋朝酒肆兴旺繁荣,苏东坡醉酒写词“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相传陕西扶凤一个姓孟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可见葡萄酒的魅力。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祭祀宗庙所用的祭酒为“乳、葡萄酒”。元朝统治者非常喜欢葡萄酒,在山西太原、江苏南京开辟葡萄园,公元1291年(至元28年)元世祖更是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元朝的《农桑辑要》中,有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葡萄生产的记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栽培水平,并且当时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政府供职17年,他所编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葡萄园,酿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
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流传一首这样的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由此可知,当地的百姓早已把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明朝是葡萄酒的低速发展期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几次说到葡萄酒的酿造方式,也十分肯定葡萄酒的药用价值,书中记载:“葡萄酒性温、耐寒、暖腰肾、驻颜色……。”评价葡萄酒可以提升健康,美容养颜等。
清朝是葡萄酒业的转折期
清朝最伟大的康熙皇帝也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康熙在一次疟疾之后,养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习惯,认为常常饮用是很有好处的。

从汉朝至清末的2000多年,中国葡萄酒行业经历了不同阶段,有过繁荣,有过低潮,有过鼎盛,有过转折,但随之而行的是绵延不绝、流传至今的璀璨的中国葡萄酒文化!
中国葡萄酒的新篇章
中国葡萄酒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发展后,1892年,张弼士先生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这是我国葡萄酒业成立的第一个新型葡萄酒厂。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生产的葡萄酒荣获金质奖,从此烟台葡萄酒名声远播。
此后青岛、通化、太原等相继建成葡萄酒厂,中国葡萄酒工业初步形成。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葡萄酒消费国,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