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作者: 蓬山此去无多路 | 来源:发表于2018-04-26 12:52 被阅读0次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依恋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由一个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评定 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

陌生情境测验是在一间实验性玩具室内观察婴儿、养育者 (多为母亲) 和一名友好却陌生的成人在一系列情境中的行为与反应。此操作程序的关键是婴儿与每个成人分离、重聚的标准顺序。在设计的 8个情境中,儿童经历逐级增加的忧伤及对亲近的更大需要,整个过程约需 20分钟。儿童需要满足的程度及使用的方法被认为表明依恋的质量。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以后,相继有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等情境,儿童的反应用录像带进行记录。事后,依据录像带的记录评估儿童的探索行为、对养育者与陌生人的倾向性、在简单分离后重聚时对母亲的反应等,来将依恋分类。虽然儿童的所有行为都要考虑,但在区分依恋类别时,重聚时的行为表现具有最突出的意义。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① 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

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在 Ainsworth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恋儿童约占 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 21%,反抗型占 14%。后来,在 8个国家 2000名儿童中进行的 39个有关依恋类型的研究,虽然有一些文化的差异,却发现依恋类型的分布几乎与 Ainsworth的研究相同。破裂型不安全依恋约占 4% 。Bowlby认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并长期保存的,但是,它可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

重要概念

依恋行为系统

依恋行为系统(attachment behavior system)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与母亲分离或母亲“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相关文章

  • 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

  • 你是怎样谈恋爱的?想想小时候

    发展心理学中,有著名的依恋理论。一个人在成年后与恋人的相处模式,也反映了这个人在小时候和父母的依恋关系。 依恋分为...

  • 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很重要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关系理论还认为,从一个人孩童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

  • 依恋

    人都会有依恋,可是你知道幼儿的依恋吗,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根据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依恋的Q型分类法:...

  • 慎重使用自己的情绪

    昨天晚上听应童老师讲到回避型依恋模式、茅盾型依恋模式和紊乱型依恋模式,我却无法辨认自己与曾经的照顾者属于哪一种依恋...

  • 痴迷型依恋的内心世界及临床思路(转)

    痴迷型依恋(preoccupied attachment)是成人依恋模式的划分,是玛丽梅因将安斯沃思的婴儿依恋模式...

  • 依恋模式

    今天跟大家谈谈 “若即若离” 的依恋模式。 正好我最近重温了一部很经典的老电影——《和莎莫的 500 天》。 女主...

  • 依恋模式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回避型与恐惧型(高焦虑高回避)...

  • 什么是依恋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我们与父母或其他照顾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模式? 模式就是我们的心理...

  • “亲合起源于依恋”,重视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奠定人生幸福底色

    婴儿的依恋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展心理学之依恋模式(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up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