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双刃剑啊!科技以需求为本,我赞成这个说法,另一方面科技能带动和产生大量的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么。达尔文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关键现在的情形是,人好像越来越用科技和生物链抗衡了,爱伊斯坦说的:“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1
提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相信对美国大学熟悉的朋友,能够对这所大学的成就如数家珍。即使只是听说过,也会送出对它的无数赞誉。但谁会想到,在上世纪50年代,它却曾经成为过全美的“笑柄”。

彼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建校已有近50年历史,并且在全美享有植物科学方面的盛誉。但当任职于该校的两位科学家兼工程师Jack Hanna 和Coby Lorenzen作出发明一款收番茄的机器时,他们绝不会想到,接下来的十年,伴随应用失败结果的,是来自业内的“嘲讽”。
因为无论机器如何改进,总是会遇到麻烦,要么就是弄烂西红柿,要么就是被土块弄烂。而这一发明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加州99号公路两侧的番茄田,正面临着无劳力可用的局面。
问题来自于美国于二战期间签订的墨西哥劳工法案在1964年被终止,而法案终止导致80%的番茄采摘劳动力要返回墨西哥。于是,加州每年1400万吨的番茄产量,将会有超过1000万吨无人采摘。

于是人们对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机器有了更多的期待,伴随着期待的落空,它就只能被嘲讽。嘲讽可以置之不理,但无人收番茄这问题却不能忽视。
于是在实际需求的推动下,收番茄机器终于有了起色,而番茄农场反过来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机器收割,纷纷该种皮厚质硬的番茄品种,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番茄是出了名的“没什么滋味”。
2
但在市场强大的推动力之下,人们对于收割效率的迷信,胜过了对口味的追求。相应发生变化的,还有番茄种植最大的下游产业——番茄酱产业。厂家纷纷更换设备,同时为了弥补口味上的不足,在产品中添加了大量的添加剂,其中就包括让美国人民腰围日益增加的糖类物质。

同时,由于机器收割时需要将番茄整株拔起,而长在上面的番茄的成熟度却极不均匀。于是,尚未成熟的番茄只能用乙烯进行催熟。刚刚收获的番茄,就要经过一遍化学物质的“加工”,这也增加了番茄的食用安全隐患。

比番茄口感和安全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小农场的生存问题。由于机器从研发到生产都经历了很多波折,所以价格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随着机器普及率达到90%,原本数量达到5000家的加州番茄农场,不到5年的时间就只剩下500家,近3万名农场工人失业,不得不面临流离失所的困境。
为此,加州农业行动项目机构(小农联合组织)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该机构认为该校拿所有纳税人的钱,研发出只能服务于大农场主的机器,这是绝对的有失公平。官司从1979打到了1989年,虽然最终该机构败诉,但关于技术发展的两面性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3
我们当然不是头脑发热要反技术,但上述案例却反映出,紧盯技术进步,有时会让人忽略很多后续问题。毕竟,如果技术解决一个小问题的同时,带来一个大问题,那么就会得不偿失。
当今的世界,对技术的重视超过任何时代。公司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角力,其背后都是技术的比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也许我们该重新翻看“番茄革命”的历史,审视它所带来的那些负面影响。
在被嘲笑了10年之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又被起诉了10年。虽然最终胜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反思。并且开始有计划地整合科研力量,为那些被资本边缘化的人群开展机器设备的研发。
“番茄革命”已经成为历史,但人类对科技进步却更加执着,所以也许我们在满足于一项项科技成就时,应该考虑科技是否具有副作用。从有趣的“番茄革命”到AI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许都绕不开这样一个逻辑,即科技该如何关照更多的普通人并避免带来严重的负面问题。
一项科技改变一个产业的故事,未来还将不断上演,只希望能够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顾及到更多人群和更多领域。
-end-
(我的个人公众号:laorenniha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