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借用伊索寓言对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再次做出了说明:“我们用来评估股票与企业价值的公式并无差别。事实上这个用来评估所有金融资产的公式从来就未曾改变过,自从公元前600年由某位智者首次提出后就一直是如此。奇迹之一就隐藏在伊索寓言里那个历久弥新但却不太完整的投资观念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而要使这一观念更加完整,你需要再回答三个问题:你如何确定树丛里有鸟儿?它们何时会出现以及数量有多少?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上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个树丛的最高价值是多少,以及小鸟的最大数量是多少。”
2.2007年巴菲特到访中国,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什么是价值投资精髓的提问时,他这样说道:“投资的精髓在于:不管你是看企业还是看股票,都要看企业本身,看这个企业未来5~10年的发展,看你对企业的业务了解多少,看管理层是否被你喜欢和信任。如果股票价格合适你就持有。”
3.有所不为:“如果说我们有什么能力,那就是我们深知要在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范围内,把事情尽量做好,以及清楚可能的极限在哪里。预测快速变化产业中的公司的经营前景,明显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只买 “超级明星”:“在伯克希尔公司,我们从来没有妄想要从一堆不成气候的公司中挑出幸运儿,我们自认没有这种超能力。” (巴菲特1990年致股东的信)
4.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清晰地谈到资本投资上的安全边际准则:“虽然评估股权投资的数学计算式并不难,但即使是一个经验老到、聪明过人的分析师,在估计未来年度票息时也很容易出现错误。在伯克希尔,我们试图以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试着坚守在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产业之上……第二点一样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在买入股票时坚持价格安全边际的原则。若是我们所计算出来的价值只比其价格高一点,我们就不会考虑买进。我们相信格雷厄姆十分强调的安全边际原则是投资成功的基石所在。”
5.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人,就应当学会把自己关注的目光从“记分牌”转移到“比赛场”上。 评估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当以五年为一个评估周期(除非你确认公司的基本情形已经发生了改变)。
6.下面我们先把以上两个问题放在一边,一起来重温格雷厄姆和费雪的两段重要表述:“不要试图从有价证券的交易中获取高过其商业价值的超级回报,除非你充分了解其商业价值。”(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没有任何时间适宜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费雪《怎样选择成长股》)这两段话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要基于估值而卖掉你最信任公司的股票。
7.(1)被巴菲特评为“出色的账户”(投入少而产出多)的上市公司,如果公司收益大多用于现金分红,则对于一个业余投资者来说,由于其缺乏一定的二次投资能力,这种“出色的账户”就不一定真的最“出色”。 (2)在资本回报高于资本成本的前提下,由于“良好的账户(投入多而产出也多)”也同样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对于缺乏二次投资能力的中小投资者来说,这类上市公司可能是更好、更现实的选择。
8.人们也许可以把暂时失宠的股票统称为“冷门”股票,但为了避免出现误导,我们认为需要强调一点:它们至少过去曾经是“大众情人”,或者至少其身上已经具备了能被识别的“大众情人”潜质,只是暂时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而被市场冷落或遗弃而已。也就是说,对一个立足于企业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来讲,当我们决定去买入一只“冷门”股票时,必须注意的是,除了价格已被大幅向下修正之外,其“质地”必须仍然是优秀或良好的,至少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