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夏季青年特会证道信息
经文 可8:31-38
31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32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33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就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34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3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36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37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38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通常解经家们以四活物中的“牛”来像征《马可福音》所启示的耶稣。本卷书中耶稣如同牛一样不停地服侍,直至最后受难。因此,本卷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而8:31经文是本卷书的分水岭——1:1-8:30“论及牛犊的服侍”;8:31-16:20“论及牛犊的献祭”(梁朴牧师的分法)。我们借此段经文来分享一个主题:
基督徒的四种观念
即:神权观、生命观、价值观、荣辱观。
神权观——影响着你对世界的看法;
生命观——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
价值观——规范你日常行为的法则;
荣辱观——衡量出你对永恒的态度。
壹、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思——神权观 31-33
一、超越人的智慧
“31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
“从此”,意指此预言发出之前有一个背景。
这个背景就本章27-30节所记之事,即门徒对耶稣身份的认识。在不久之前,彼得认定耶稣就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当时,耶稣也对彼得的认信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太16:15-17)同时,所有的犹太人都相信,弥赛亚来临就是要作犹太人的王,门徒们对此也深信不疑。
但是,这位上帝的受膏者、犹太人的王,现在却公然预言,自己将要受苦、被弃绝、被杀害。与之前门徒们所期徒的完全不一样,与犹太人素来所期待的截然相反。闻之者愕然!彼得不能理解,其余十一个门徒不能理解,耶稣的亲友们不能理解,世人不能理解,甚至两千年后的我们也很难理解。这超越了我们人的智慧、认知和经验。
经验主义告诉我们——
人如果要做大事,耶稣要作王,就应当往耶路散冷去,在这个宗教、政治、文化中心,去宣扬自己的理念,并行神迹,让人归向自己。(约7:3-4)
机会主义告诉我们——
当耶稣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之时,就当审时度势,趁势而作,顺应民意,揭竿而起、自立为王,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太14:21-22)
但似乎耶稣在这些事情上显得是那样愚拙,不开窍、不懂得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因此,当耶稣预言自己将要被害时,世人中有谁能理解呢?连最亲近的门徒也无法理解啊。
福音书记载耶稣三次向门徒预言受难,本节经文是耶稣首次预言。其实,关于基督受难的预言,最早的记录是在伊甸园中,到后来大卫、以赛亚、耶利米、撒迦利亚等先知都有预言。其中以赛亚书53章犹为详细。
我们综合这些预言,从两个方面,来一窥上帝的智慧——
·耶稣受苦——是为替我们赎罪
我们不必解经,只需用心来默想以下的经文,我们这愚钝的心便可释怀。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耶和华却定意(或作喜悦)将他压伤,使他受痛苦。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赛53:4-10)
·耶稣受死——是为败坏掌死权的魔鬼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
这节经文清楚地表明,耶稣的死,不是白白地牺牲。他要以死败坏仇敌魔鬼;他要以死“伤蛇的头”(创3:15);耶稣要以“死”来治死“死”。
当耶稣基督被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世上的聪明人要耶稣跳下来拯救自己,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可15:32);然而却有一些“愚拙”的人,高呼“这真是神的儿子”(太27:54),“主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路23:42)
在永恒中,谁是聪明人,谁又是愚拙人呢?
“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1:19-21)
二、超越人的能力
“过三天复活”
“受苦、被弃绝、被杀”,这样的预言,这样的场景,带给人的是痛苦、忧伤和绝望;
“过三天复活”这个预言,带给信的人的是盼望与力量。
那么,为什么门徒只注意到前者,而后者却忽略了呢?以致彼得要拦阻耶稣去做这些事。
这或许就是信心问题。耶稣“受苦、被弃、被杀”,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犹太当局有这个能力办到,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想要来捉拿、审判耶稣,并且密谋借彼拉多的刀杀他。但是“过三天复活”这事,在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种力量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也就是说,复活这个预言在当时的门徒看来是不太可能的,在世人看来更如同天方夜谈。因此,剩下的只能是前者,而留下的只可能是痛苦、忧伤与绝望。
门徒相信耶稣受苦是有很大可能的,但复活却是没什么希望的。因为人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人死里复活过,也没有人有复活的能力。
但是,人没有这个能力,不代表上帝就没这个能力。当我们以人的有限去权衡上帝的计划时,我们就会落入门徒灰心、忧伤的氛围中。
当时的门徒需要以信心来盼望耶稣复活的预言,同样,今天的我们则需要以信心来接受耶稣复活的事实。耶稣复活,乃是上帝的大能,并借此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林后13:14、罗1:4、彼前1:3)
三、超越人的情感
“32 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
这是人与人之间情谊的体现,表达了门徒对耶稣的关爱之心。
作为忠心护主的门徒,听见主将要受害,在情感上他很难接受这一残酷事实。虽然,这事还未发生,也正因为还未发生,所以有避免发生的可能。于是彼得向主伸出了拦阻的手。从人的情感而言,这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反应,这是学生对老师的关爱,这是二人之间情谊的体现。但耶稣并不领情,反而责备彼。对于彼得“拉着他”的动作,耶稣也用一个动作来回应彼得:
“耶稣转过来看着门徒”——
这个动作表明了耶稣的态度。他以非常正式、认真且严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态度。耶稣的动作,其潜在地表达是:彼得你拉着我,你对我们之意的情谊很认真,很在乎。我也很认真地,很在乎地告诉你我的立场——人的情感不能拦阻上帝旨意,人的情谊不能超越上帝的定旨。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在信仰立场上常常会妥协于人的情感。因为对朋友、对亲人的爱,我们常常放下信仰的立场去迁就人的需要。例如,我们弟兄姊妹家中未信主的妻子或是丈夫,常常以:“你爱我吗?你在乎我们之间的感情吗?我如果爱我,如果在乎我,你就不要去教堂礼拜”这样的话来要挟我们;又如,和未信主的好友聚餐,他们总会以“如果在乎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把这杯干了”来要挟我们就范。
我们为了保全两人之间感情、友谊而常常妥协,迁就于对方,不敢正面表达自己的立场。这就是人的情感僭越上帝的旨意了。当我们的立场可以随意被人的情感所左右的时候,对方会意识到我们并非对信仰就那样“认真”,久而久之别人也将不会再尊重我们的信仰了。那我们就很难在家庭和亲友中有美好的见证。
当我们能清楚地区分上帝的意思和人的意思时,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主次、先后次序的时候,我们一定讨上帝的喜悦,并获得真正坚固的亲情和友情。
四、超越人的理性
“32耶稣明明地说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
从情感上来讲,彼得不能接受自己所深爱的夫子耶稣将要被害的预言;同时,从理性而言,彼得也无法说服自己有什么理由去支持耶稣的计划,于是彼得紧接着“劝他”。
什么是劝呢?怎么劝呢?
从理性客观的角度,讲道理、摆事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耶稣讲明其中的利害关系,让耶稣重新再考虑去耶路撒冷的计划,重新衡量这种牺牲是否有必要的价值。从而达到阻止耶稣去受难牺牲的目的。
彼得会不会像以下那样“劝”耶稣呢?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
第一,如果耶稣牺牲了——
则无领袖领导门徒们推翻罗马政权;
耶稣不能作王,门徒也将毫无作为,荣华富贵成为泡影,辜负了门徒们的忠心;
第二,如果必须有人牺牲——
绝不应该是耶稣去牺牲;
第三,如果耶稣必须牺牲——
1、绝不应该在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前牺牲;
2、不必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
综上所述,彼得得出一个结论: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耶稣不能作“无谓”的牺牲,而应当保存实力,努力实现“革命”事业。
我们人很聪明。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尤其在生意投资方面,我们懂得权衡利弊,科学、客观地分析数据,使利益最大化,并努力规避风险。因此,许多人获得了成功。但是,如果我们以这种世俗且肤浅的功利主义,去权衡、分析、思考上帝在永世当中的计划时,就显出我们的愚昧、无知与狂妄。
门徒们的理性告诉他们——
耶稣不应该去耶路撒冷,不应该招惹犹太当局,不应该在兵丁面前束手就擒,不应该在审判厅沉默不语,不应该冲撞彼拉多……最不应该的就是上十字架。
彼得似乎“劝”的很有道里,然而主却责备他,主回答彼得说:“撒旦,退我后面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撒旦,就是抵挡的意思。因为彼得的理性分析,客观道理是在抵挡上帝的旨意,拦阻了耶稣的计划。彼得的“理”,是出于人的意思,并非上帝的意思。
今天,我们的理性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安息日歇业不开店就损失一天的收入;奉献了十分之一,就是增加了开支,积蓄就减少了;今天不是一定要聚会,因为下一周还有机会;我没有去服侍,但总会有人去服侍;不必要在世人面前表明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因为有时别人会因为这个身份而难为我们……
18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23 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24 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25 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1:18-25)
贰、舍弃生命就是得着生命——生命观34-35
当耶稣预言自己将要受难,并向门徒们道明上帝的旨意不被人意所拦阻,而必定要成就。之后,耶稣便向门徒及众人发出一个呼召,呼召众人来跟从他。在呼召中耶稣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关于门徒的生命。我们的生命观,决定了我们对人生的态度。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服侍
“34于是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
“若有人要……”即如果、假如的意思,这是一个条件句。耶稣呼吁人来跟从他,但他首先讲明跟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按照我们在世上通行的作法,如果要呼召一群人来加入我们,我们需要罗列出一系列的好处,如丰厚的报酬、良好待遇、宽广的发展空间等利益来吸引人。但耶稣却不是这样,而反行其道,开出一系列跟随他的代价。世人通过利益来诱使人跟从加入,但耶稣却以代价来告诫跟从的人需要谨慎思考。
“跟从我”这是一个呼召,呼召人来服侍。跟从主就是服侍主。(约12:26)我想,当时没有一个门徒会反对服侍主耶稣,就是今天也没有一个基督徒会口头上说不愿意服侍主耶稣。
那么具体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来看耶稣怎么说——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25:35-36)
耶稣说的很具体,也比较详细。根据耶稣所说的,我们稍一些爱心也能做的到。但有人问耶稣——
“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或许,这也是今天我们很多人想要问的。主耶稣离世升天,我们又要如何服侍他呢?我们再来看耶稣怎么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原来如此,服侍我们的身边的弟兄,服侍我们周围有需要的人,就是服侍主了。但却有许多人被耶稣责备了,耶稣肯定地说到这些人没有服侍他。(太25:34-46)怎么会呢?
服侍刚强的主是容易的,但服侍软弱的弟兄就不太容易了;服侍完全的主是甘心的,但服侍患病的弟兄就不太情愿了;服侍丰富的主是方便的,服侍贫穷的弟兄就不太方便了;服侍荣耀的主是乐意的,但服侍卑贱的弟兄就不太愿意了……
有人参观德蕾莎修女工作的地方,看见修女为那些身体已经生蛆的病人,把蛆虫一一地拣出来。这个人说:“就是给我一百万,我也不做这样的事。”修女也同样回应到:“如果是为了一百万,我也不做这事。”
耶稣呼召我们,就是要我们服侍。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在那里服侍。教会有需要,我们就在教会中服侍;弟兄有需要,我们就在弟兄中服侍;家庭有需要,我们在家庭中服侍;工作中有需要,我就在单位里服侍。服侍在有需要的地方。
当我们安慰忧的伤的人,我们就得着安慰;当我们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们就被帮助;当我们接待远人,我们就被接纳;当我们施舍贫穷的人,我们就越发富有;当我们扶持软弱的,我们就越发刚强;当我们为他人代祷,人也为我们代祷。
基督徒,让我们一起来服侍吧,基督徒的生命在服侍中成长、在服侍中成熟、在服侍中丰盛。
二、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34……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耶稣的呼召有多少人愿意回应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接受呼召意味着服侍人——而不是被人服侍;接受呼召意味着舍己牺牲——而不是得利益好处;接受呼召意味着羞辱沉重的十字架——而不是鲜花与掌声。
唐崇荣牧师讲到一件事。有一个信徒来见牧师,问牧师,我信主这么多年,为什么我感觉什么也没有得到呢?牧师回答,你的问题就表明你还不懂得什么时基督的信仰,什么是基督徒。做基督徒并不是要得什么,而是要奉献、舍己、付出。这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奉献、牺牲、舍己,是我们基督徒生命的价值所在!
“就当舍己”
什么是舍己呢?
舍己就是舍去自我。舍弃我的利益、时间、兴趣、娱乐,放下我的想法、面子、自尊。完全地、谦卑地降服于主的旨意。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个人的得失,不计较他人的看法。
主耶稣为我们作了舍己地榜样。
当我们说,我要怎么做的时候,主却说:“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约5:30)
当我们说,我觉得怎样才好的时候,主却说:“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约6:38)
当我们说,这件事太痛苦,求主拿走的时睺,说却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面对十字架下的人们,我们觉得这些人罪该万死,但主却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当有人拿主的里衣时,主说:你连外衣也拿去;当有人强逼主走一里路时,主说,我陪你走两里路。(太5:40-41)
这就是舍己!
“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背起,意即背负、担当;十字架味着使命、责任、义务,也意味着痛苦与羞辱。
耶稣要求跟从他的人要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因为主已经背起了他的十字架。他的十字架就是“背负世人罪孽”(约1:49),这是是天父的命定,是耶稣降世的使命。这个使命是沉重的、是羞辱的、是痛苦的。沉重是因为全人类的罪完全压在耶稣身上,羞辱是因为什那木头是羞辱的记号,荣耀的主完全被剥夺,赤身露体被挂在其上;痛苦不仅是因为身体上的鞭伤,也因着内心被世人伤害,而最大的痛苦则是天父将他离弃。
那什么是我们的十字架呢?
家人的逼迫、同学的嘲笑、同事的排挤、朋友的疏离。只因我们信耶稣,人就无辜攻击我们、伤害我们、难为我。我们被孤立,我们深感委屈,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讲……
我认识一个姊妹,因为信主,被父母打伤了腿,最后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这就是我们的十字架。面对逼迫,或许我们可以逃避十字架、绕过十字架、甚至扔掉十字架,但主的意思却是要我们背负。
如果,我们不愿背负,我们如何能得着家人呢?有一个姊妹因为信主,丈夫天天打骂她,甚至打得她躺在床上好多天起不来,但这们姊妹依然没有放弃,没有放弃信仰,也没有放弃她的丈夫。最终,她的丈夫因他的忍耐而被感动,悔改归主。这就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主的十字架,就是“背负世人罪孽”。今天,我们也当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就是主放在我们身上的“轭”,主加在我们身上的“担子”,主应许这十字架必不过于我们所能承受的。
三、生命的定律在于牺牲
“3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耶稣在此讲到两种生命,一种是为自己而活的生命,另一种是为信仰而活的生命。耶稣在此要指明两种不同的“活”法,带来两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生命——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
这种生命运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或许没有错,这是世界通行的原则。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念中,中国人更是如此,甚至是变本加利。世人所作的无非就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安逸,“活”得更久、“活”得比他人好。路加福音记载有一个人,一生努力打拼,终得家财万贯,于是他对自己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路12:19)这是一个典型“为己而活”的生命。
的确,世人所有的努力无不就是为了那四个字“吃喝快乐”,并且尽可能让这种状态能延续得更久一些。
“吃喝”——关乎肉体的需求——这是属“体”的层面;
“快乐”——关乎精神的需求——这是属“魂”的层面;
但唯独忽略了“灵”的层面,也就是生命的需求。
因此,这种生命只是一种“动物性在存在”,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动物世界里,无不是为了吃喝温饱而“活”着。
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于是世人紧紧地抓财富、名利、地位、权势……抓各种让自己能“活”的东西。但这种忽略了灵魂的“活”法,终“必丧掉生命”,走向死亡!
第二种生命——
“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这种生命是为信仰而活,为基督,为福音而活。
什么叫做为福音而活呢?其实,就是为福音而“死”,就是随时预备着为福音作出牺牲——“丧掉生命”。
因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约1:5);
因为,“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或作该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15:18-19)
因为,“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太24:9)
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并且你们在会堂里要受鞭打。又为我的缘故……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可13:9-13)
这就是“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
基督徒的生命是因福音而生,也要为福音而死,但最终又要借福音而活——“必要救了生命”。向死而生,这是属灵生命的定律,若不死,就不能生,这是一个吊诡!
当我们愿意为基督而死的时候,最终基督必保全我们的生命,他应许说“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可13:13)
主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24-25)
叁、生命价值高过世间财富——价值观36-37
“36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37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耶稣在这里以商业的角度,来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全世界的财富和生命,我们要选择哪一个?
若一定要在二者之中选其一,我想没有一个人会选择前者。每一个人都会选择生命,因为生命诚可贵。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生命的这个基础之上,没有生命一切将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人都珍爱自己的生命,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一个财主。
那一个财主其实是很有智慧、很有思想、很有计划的,甚远他很有远见,他懂得为他的灵魂来安排。他赚取了许多的财富,他不是盲目的,他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他的灵魂能过得好,他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路12:19)
今天,当我们打开网络,你可以看见许多著名的商业家、有钱人、富翁。他们无不像圣经中这个财主一样聪明、智慧、有思想、有计划、有远见。他们不仅懂得商业之道,他们也懂得养生之道。他们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们舍得花许多的钱学习养生之道。
养生是没有问题的,爱惜生命是没有问题的。但那个财主,以及今天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有钱人和穷人)所存在的问题是,他们仅仅只是爱惜肉体的生命,只在乎今世短暂的生命,而忽略了永恒的生命——永生。
当那个财主不断地赚钱,且很有“远见”地为自己灵魂作规划时,上帝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12:20)这个世界不乏智慧之人、有能力之人,但却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有权柄来为自己的生命(灵魂)作安排。他们虽有“远见”,却不过是今生几十年,甚至有人连明天的事也无法左右。更諻论来生永世呢。
亚历山大大帝十六岁就统领三军作了元帅,三十岁便征服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但却在三十三岁英年早逝。当大帝的灵柩通过人群的时候,人们只看到了棺材两边伸出的两只手——空空如也。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一生,也诠释了世间许许多多同样的生命。
耶稣并非反对做生意赚取财富,他所要反对的乃是人们忽略永生的做法。我们为今生做打算,更需要为来世做预备。今生就是为来世而预备的,我们应当在这短暂的人生中,预备好进入上帝永恒的国度。
美国全球免税集团DFS创始人——亿万富翁查克·费尼,捐献出自己所有的财富之后,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说:“上帝那里没有银行,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他最著名的话,就是“裹尸布上没有口袋。”
最后,我要以我们教会所敬重的前辈主的使女窦锦茵牧师的话,来勉励吾辈——
“这一生,我的家道并不丰富,但我追求生命的道。一生追求生命的人,不在乎家道是否丰富。物质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人不能饮鸩(zhèn)止渴,贪得无厌,有了还要有,多了还要多,从而忽略了生命。”
肆、来世荣耀胜过今生虚浮——荣耀观38
“38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圣经形容这个世界——“这淫乱罪恶的世代”(可8:18);
圣经形容这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腓3:19)
一、世人的荣辱观
1、以肚腹为神
每一天充斥在我们朋友圈里的,无不是各种晒美食,美景、美顔,各种名牌时髦衣服、包包,晒各种吃喝玩乐。每年的双11成为了国人狂欢购物节,1天之内全国人民消费上百亿,用于赐买各种物品。他们服侍肚腹,以满足肉体的欲望。
2、以罪恶为荣
我们的爷爷辈那一代人,若是发生婚外情被曝光后,当事人是很难堪、很羞愧的。但是环顾今天的社会,一个男人若在外面小三、二奶,则被视为有能力、有魅力。三十年前老板们比事业,二十年前老板们比小三,十年前老板们比秘书。
据调查美国的婚前性行为,最小的年龄是14周岁,如果超过14周岁的女孩子还未过有性经历,便会被同学嘲笑,没人要。
这是一个又买又卖,又吃又喝、又嫁又娶、又耕种、又盖造的时代。(路17:27-28)圣经预言,丝毫不爽。
3、以世事为念
打开网络,我们就会看到各个地方都在拆迁、建造、再拆迁、再建造,不停地倒腾;于是有了世界第一高楼、亚洲第一大厦、中国第一大楼……世人不停地为自己建造巴别塔。
4、以信主为耻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一间很暗、很黑的屋里呆久了,一走出门外便会感到十分不适应,外面的阳光令我们不敢睁眼。
当这个世界习惯了黑暗、适应了黑暗,当光来到的时候,反倒觉得光有问题,而不能接受(约1:5)。当世人习惯沉沦于罪恶,便渐渐适应了这个罪恶的世界。一旦有人生活圣洁、远离罪恶,和他们不一样时,他们便会一致认定这人有问题。
尤其在这个无神论当道的国度,世人更是把信主当作愚昧、落后、迷信、无知的像征,他们认为信主是老弱病残专属。因此,整个社会对主的福音斥之以鼻,不以为然。若是有一个读过书有知识的年轻人信主,反而周围的人视为异类——不正常,怀疑他是不是有“病”。
这个世界的问题是充满了罪恶,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是充满了罪恶而不自觉;这个世界最最大的问题是明知是罪恶,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我们的荣辱观
1、以罪恶为耻
“38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
“12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13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14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2-14)
作为基督徒首先应当有的态度就是远离从前的罪恶,脱离一切败坏,以一切罪的行为为耻。
《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丁在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华,但为人放荡不羁、骄奢淫逸。他母亲莫尼卡是虔诚的基督徒,为这个儿子祷告数年。有一日,他在花园中思索信仰的问题,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于是,他急忙拿起圣经,顺手一翻,正好翻到罗马书13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14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那一刻他的心被震撼了,他伏在上帝面前,深深地为罪忏悔。他最写下著名的《忏悔录》,一生钻研圣经,成为上帝重用的仆人。
2、以主道为荣
“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
以主道为荣,我认为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
A、勇于传扬福音;
B、乐于表明身份;
C、甘心为主受苦。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实事:世人以信主为耻,因此我们也常常受此影响,羞于传福音、不愿意表明基督徒的身份。我们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嘲笑,害怕被排挤。
但是,保罗说——
“我不以福音为耻”(罗1:16)
“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
因此他一生都没有违背蒙召之初的那个使命,面对罗马皇帝,他勇敢地说:
“亚基帕王阿,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对着尊贵、卑贱、老幼作见证。”(徒26:19-22)
他在不得已时,向哥林多教会表明他的身份时,说道:
“他们是基督的仆人吗?(我说句狂话)我更是。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
愿我们能效法保罗,以主和他的道为我们的荣耀!
3、以永恒为荣
“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世人看重什么呢?地位、财富、知识、身份、事业……他们以此为他们的荣耀,他们以此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但是,圣经却说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约一2:17)
保罗遇见主之前,无论是他的出生、身份、地位、学识、仕途都极高,令人羡慕。(徒22:28)但他却说:“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腓3:8)
他以什么为荣耀呢?
以基督为至宝,以永恒为荣耀。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人若以基督和他的道为耻,主复临时必以他为耻;但我们若以主和他的道为荣耀的时候,主将来必永恒之荣耀待我们。
-End-
大纲:
壹、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思——神权观 31-33
一、超越人的智慧
二、超越人的能力
三、超越人的情感
四、超越人的理性
贰、舍弃生命就是得着生命——生命观
一、生命的意义在于服侍
二、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三、生命的定律在于牺牲
叁、生命价值高过世间财富——价值观
肆、来世荣耀胜过今生虚浮——荣辱观
一、世人的荣辱观
二、我们的荣辱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