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假期,在家待了21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在路上。我爸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着一些欣慰。大概我回家看看这件事比我想象的重要一点。
我似乎很多年没有认真过一个中秋。从高中求学开始,大多数时候在外面凑合过的,正如这么多年,我始终活在自己的幻象中,并没有接受真实的生活。我受到了来自亲人朋友太多太多的善意和帮助,但是始终怀揣着不安,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表达,更惶恐于自己无法给予足够的回报。于是会有一种永恒少年式的幻想,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某一天。所以一直过着暂时性的人生。
这种暂时性的人生可能从很小就开始了,因为总是面临一些离别,所以对当下一些拥有的事物无法全身心投入,内心总有着“再过一段时间,这些美好就不属于我了”这样的想法。每年的寒暑假,好像都会在一个没什么事的下午坐在椅子上,想着“会不会一转眼,我就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上课,然后像现在这样思考着假期的自己”。于是,真的开学之后,果然会在一节无聊的课上,想着“一转眼我就会在一个假期的下午,坐在椅子上思考未来”。这样的经历就像一个个标记,记录了从上学到现在的人生。然而这些标记特别像,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重播的录像带,渐渐就看的腻了,然后快进到了现在。
“从情感特征上来说,这类人的身上携带着一种乡愁似的伤感,以及一种青春期的浪漫主义情怀,好像最美好的已然逝去。”看到这样一段对永恒少年原型的描述,我才了解到,原来,有很多类似的人哦。这次回家,一向看上去脾气暴躁的奶奶,竟然变得柔和了很多,认真的对我说,已经毕业了就不要再忧郁了。她这一辈的老人,认为我们读书很苦,看上去忧郁是因为读书的压力。我内心苦笑着,但是一反常态的开始附和她的一些话,笑着向她描述自己什么问题都解决好的,不必担心我。差点让我流泪的是,印象中永远不会老的奶奶,也会变得耳背,我需要大声重复才能听懂我说什么。我意识到,当自己过着暂时性人生的时候,那些真实的人和事物都逐渐被你遗忘了,甚至变得陌生,最难受的是,一切都是不可逆的。
我不敢说,再来一次这样的人生,我会改变多少,会带着更平和的心态去理解世界,还是更踏实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唯一愧疚的,是没能将读书这件事,执行的更好。中秋回家,我翻出来高中时候的一些随笔,大学时候的日记,看到自己在幻象中挣扎的样子,终于理解了自己足够普通这件事。这些痕迹并不连贯,所以我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画面,和特别矛盾迷离的自我。我的成长不像一颗厚积薄发的竹子,而是一片卑微的杂草,并不专注。年少时期乐于自我催眠这件事,时间久了,自己也就相信了,然而真实的生活总是会惩罚这样不认真的人,事情总是以失望和幻灭结尾。
类似的内耗总是提前让人耗尽精力,然后无法去处理足够复杂和有难度的事物。所以我对待那些学习足够认真,目标明确,没有杂念的人有着天然的羡慕。对自己足够诚实,不欺骗自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心摆脱永恒少年之困扰。
不久之前,带着某种决心,我去烫了个头发,因为想养长发的愿望,从来没有实现过。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无法忍受长发之麻烦就去剪掉。中秋回家,果然这样的头发被家人唠叨,当时我奶奶好像要马上拉着我去理发店剪掉的样子,我只能应付她明天就剪。因为不想带来更多的争论,所以,第二天还是去修剪了自己的头发,当然保留了一点长发的希望。安抚家人的情绪当然是重点,更重要的是我浓密的头发烫过之后显得头硕大无比,所以妹妹见到我的时候就吐槽了这点。和爷爷拍了一张合照,我也发现了对比之下,我像个狮子王。修剪之后,似乎变得轻松一点,我看着陌生的自己,意识到,我的少年气息变得越来越少。这并不值得难过,至少,目前还有头发可以折腾。我笑了笑,后来给奶奶拍了一张照片,“你看,我真剪头发啦”。
我好像有些变化,但是也说不太清,因为成长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放弃特定的假象,但是却不变得愤世嫉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