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从何而来?

作者: Enid | 来源:发表于2020-03-13 15:56 被阅读0次

全民都在呼喊平等,你如何理解家庭里的平等?可以姓名相称?直言不讳?还是内心毋庸置疑的尊重和被尊重……

辈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自古以来,长幼尊卑有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家庭便是第一个接触礼教的地方。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现代家庭中多数教育问题,出在缺少尊重。一个是自重,还有尊重他人。
也许是外来文化渗透,也许是旧文化陈腐,新时代新生代,家家户户都迫不及待冲破繁文缛节的束缚,争取话语权,宣扬平等。
然而,一国之底蕴,一家之家风,万物形成必有缘由。改革必须要有,在理解根底之后。
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分寸感,没能形成清晰的自知之明。将来是要花更长的时间,更重的代价去社会里学习,有些可惜。说到底,尊重在每个时代里都是通用的。

尊重是根基,教育靠榜样,学习是模仿。在孩子没有建立自我意识之前,长辈只需给出指令,多说无益。越是有价值的东西,越需要时间去理解。
前阵子刚讨论,人越独立,越看得出家教对其之影响。特别是而立之后,生活中所有的决定都当自己承担,家教带来的不止是待人接物中的礼教,更是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和自重。然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唯有从小规范其行为,教导其谈吐,一日复一日,如滴水穿石。

人格影响
北师大的校训铁铮铮,把教育说得明明白白。
我们若急于去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以身作则,则孩子模仿到的是我们处世之态,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或是非分明,或得过且过,我们的精神和人格,在那颗幼小的心灵上烙了一个印记,成为他判断是非的一个参考。
所以作为长辈,还是回归自身,潜心修养,时刻警醒自己,千万不可误人子弟。

长者,权威者,在自身看来确实是一个权力的代表,别人看到的是你肩上的责任。当担之重,则敬仰之深。再说家庭,仅有的能够保留传统家风的幸存者,也不一定能够培养出理想的小孩,更别说其他了。长辈自身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培养理性的下一代也是束手无策。

底气
接纳生而为人的价值,担起人的责任。自会对他人的不易和坚强抱有一份同情的理解,和对待生命的敬意,这是做人的底气。
彼此可以站在同一个高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传递信任和支持,这才是民主。平等不需要去宣扬,做就行了。
真正的被重视,在信任里可以感知到,孩子的心灵是很通透灵敏的。
很多人对自己不坚定,自然没有办法相信孩子可以,这是自己的问题。
孩子是另一个生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许他对自己是坚定的。

教育权威
现在是网络发达的时代,资讯传播变成家常便饭。专家满天飞,也不再追求讲座的质量,更不介意自己贫乏的功底。既然受众都在追求极速成长,专家只好顺民意,也得己荣,何乐而不为。
人心浮躁,前人留下的古籍教诲都卖不出去了。更别提格物致知、始于足下,大家都想大鹏展翅,一跃几千万里。

不会走路就想学飞从来不是问题,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天才。古人用一生的时间才凝聚出一个作品,如果孔子庄子一天就忙着开讲座,办签名会,可能世界会不一样。别忘了他们是天才。

拯救教育这种理念本身就不是常人的使命。伟大的人格千古难寻,出一位已经可以影响世世代代。民众如若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看多少专家讲座都无济于事。
把别人的思想或观点拿来宣扬,不过是咀别人吃过的残羹。人格趋向稳定之后,别人对我们的影响,几乎是没有的。更多是共鸣让我们发现了以前没发现的自我价值。

所有的新晋理念,说白了,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自己也不会坚定。实践检验真理,用时间来说话,慢慢来,不用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璀璨瑰宝,认真细读起来,代代受用。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看似在进步,人性却从未改变。不过是重复着掠夺资源,繁衍后代。历史况且如此,家庭何尝不也是重复着上一代的缩影。父辈经历的成长,迷失,沉淀,下一代也一样会经历。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故事。

思考
读书从来不是坏事,如果能让人开始思考。
台湾有礼教课,我们大陆注重知识灌输,礼教只能靠家庭。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断层,上一辈也许无缘传承古风,家风断了,面对自己也没有经历过的问题,看着孩子更是着急。于是国民教养成了大众普遍的困难,这个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有限的人文环境不见得就是局限。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书籍这种东西。一个汉堡套餐的价格,就能买到钱穆先生的一本《论语新解》,钱还是很好用的。
饭要吃饱,精神也不能饿着。

书中自有贤者,他让我们知道,世界之大,非肉眼所能及之处,更非小小脑袋能承载的深度。认知无极限,世界不仅仅是大,还很有趣。
多读书,毕竟宇宙文明里,除了神就只有人类拥有产生智慧的能力,浪费了可惜。(西琴的《地球编年史》,人类起源有兴趣看一看。)

当然,书其实是用来思考的。
成为百科全书是最没意思的事了,生命不能这样浪费。如果是读一堆,脑袋里都是别人的理论,讲都是别人口里的话,那么离开书本吧,去看看这个世界,去生活。找到感兴趣的东西了,再回来读书。没有探索欲,没有为什么,读书没意思。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了,换一棵树看看。
梦想可能一直在,但时光不再。

读书看起来是为了解答疑问,实际是帮我们升级逻辑思维系统。
阅读的进阶就是问题的提升,用新的疑惑去打通旧的困惑,生生不息,生命很有意思。

小时候叹学海无涯,老了服活到老学到老。学问学问,不停地学,不停地问。

古人比较实在,于是博学,越是博学,越是无知。我们推托时代浮夸,说到底就是自己没什么见识,却觉得很有一些见解。如果读书能像吃饭那样热衷,精心挑选好书来读,灵魂不会匮乏,心灵都能通透。
文化养人,饭馆养肥人。

回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都在学做人,自己既是交卷人也是评卷人。而是对自己坦诚,自会对生命心生敬畏和谦卑。 放下包袱,放松过日子。
大家都有自己的使命,有缘成为一家人,除了关爱,不必要去妨碍大家的成长。自己天资不如孩子,没关系,孩子资质不如自己,也没关系。学识,才能都是价值观的东西,属于锦上添花,人的内在价值不会因为这些东西而增减。

对于价值观,更是要有百家争鸣的气度,认识到各有活法。个体感受和使命不一样。虽然你我周围99.9999%都是平庸之辈,但也还是有天才的。心胸开阔一些,也许你就是那0.0001呢。

很多人缺少跑生命马拉松的耐力和对自身价值的发现。
对于自己的价值,我们相信的也是别人所相信的。可能我们知道自己有价值,但就是那股不确定,让别人也跟着不确定了。

人只能传递自己有的东西。自己感到自卑,则无法告诉别人什么是自信。

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学习,这正是孩子们最想要的同在感——心灵上的理解,精神上的共同探索,生活上的看得见对方。我们能影响别人的是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孩子不也一样在影响我们吗?

做人,做自己。
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会变老,孩子会长大,这份权利和责任是每个人的共同命运。我们能拥有的也就是回忆和经验。

觉得孩子身上有哪些问题,其实就是不接纳。好像是不接纳他,其实是不接纳自己,在孩子身上反射出来的某种焦虑。

人不能目测自己的身高,于是大自然安排了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的镜子,好让我们相互观察,学习,完善。

介入成长,和揠苗助长有不同吗?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太多了,不用再以身试险。放宽心,陪伴就是爱,再加一点点保护,他就能自然成长。我们活出满意的自己,孩子自有他对成功的定义。

爱人如己不是宗教,是人性。
我们如何待己,则如何待人。

相关文章

  • 平等从何而来?

    全民都在呼喊平等,你如何理解家庭里的平等?可以姓名相称?直言不讳?还是内心毋庸置疑的尊重和被尊重…… 辈份君君臣臣...

  • 自由平等从何而来

    世界上有那么一些虚伪的人,包括那些忘记自己身份的华人,总找机会批评中国没有自由,可我从来不觉得中国没有自由。中国有...

  • 7.1 人类第一问题

    我们的宇宙从何而来? 地球上的生命从何而来? 人类文明从何而来? 这三个问题是构建我们伦理体系的基础。我把它们分别...

  • 精气神

    从何而来? 放空,放下。

  • 平等

    平等,只有权利平等是可欲的,其它各种平等(包括机会平等)都是不可欲的。美国人的名言“人人平等”指的就是权利平等。 ...

  • 平等or不平等

    什么是平等,什么是不平等? A说:“平等就是我的家庭背景,不平等就是你看不清这个社会的潜规则。” B说:“我每天推...

  • 平等&不平等

    人类害怕别离,人类害怕死亡,人类害怕的事情很多。 可是,当别离的希望大于依存,当死亡的希望大于生存,却也只能接受。...

  • 18.安全感从何而来

    2019.1.18 周五 微分享318 安全感从何而来? 安全感从何而来?一是来自财务...

  • 《罗翔刑法讲义》-(2)

    刑法的公平。这章,我认为就是结果公正平等、过程公正平等。 对于平等,刑法上的平等一定不是结果上的平等。...

  • 从何而起? 从何而来? 迷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等从何而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oq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