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得,先舍而后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我们总是希望能样样都要,又不用舍弃已有的一切。可是,不呼出二氧化碳,又怎么去吸入氧气。
1
有一次,我花三十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开场十分钟,发现电影超级难看。一边后悔买错了,一边对自己说,“票都买了,依然来了,还是看完再说吧”。然后花了两个小时看烂片。
这两个小时,如果我花在别的地方,或许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我可以看书输入增长见识;我可以听课学习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我可以练舞锻炼让自己更健康;我可以写稿、做问答换取稿费……
你舍弃掉的鱼就是你获得熊掌的代价。经济学上把这叫做机会成本。
我们每一天经历的每件事,何尝不是每天在做得与失的选择。
2
我父母这个岁数的人,经历过物质非常贫乏的童年,如今也是非常节俭。我买去的东西都藏起来,舍不得用,舍不得吃。看着快要过期了,拿出来拼命吃,看着已经过期的日用品,还是继续用。
终于有一天,我妈皮肤过敏了,看病吃药花了不少时间精力。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应该是那瓶过期两年多的洗发水。我替她扔了,她还可惜的连连摇头,对我说:“你太浪费了,不能洗头,总能洗点别的东西吧!”
即便是因为自己的舍不得,导致自己健康受损,我母亲还是舍不得丢弃这瓶洗发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朋友Seven身上。
Seven的男友是公认的渣男,她也知道这个人根本就是本性难移,自己跟他在一起,就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受伤。
但是自己已经三十了,毕竟已经交往三年。双方父母都见了,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互相磨合,Seven舍不得放下。重新寻找新的男友还得花时间、花精力,付出感情。自己年龄不小,竞争力也弱了,万一碰到一个更糟的,时间全被耽误光了。所以,还是继续下去吧……
像Seven这样的心态不在少数,我们身边有多少痴男怨女在婚姻中互相纠缠,彼此伤害,却又始终无法舍弃的例子。
青春、财产、孩子,怎么割舍?我不说,你也报的出他们的名字,也或许,刚好就是你自己。
而Seven,就像聪明的你所预见的一样,勉强嫁了,怀孕了,生子了,男生变成了男人,依旧那么渣。Seven付出的代价越多,也是越无力抽身。
聪明的追求者会引导被追求者付出情感、时间、金钱,从而错误性的对追求者产生好感。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付出成本,我们更加倾向于“不要浪费我曾经的付出”,从而去讨好“获益对象”。
富兰克林曾向讨厌他的政敌借了一本书,从此政敌对富兰克林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反转,从之前的尖锐对立到开始有意接近富兰克林。
因为那些“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这就是心理依赖。
再换句话说:“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Seven没有可期待和确定性的未来,只好对过去斤斤计较,如果老天把“彭于晏”送给她,那肯定迅速断舍离开始爱的新篇章啊!
舍不得的不是这个要舍弃的部分本身,而是对自己曾经的付出耿耿于怀,自然难以做到断舍离。
3
Tina在报社做美编八年了,始终是编制外。工资也一直上不去。她想走,但舍不得可能转为编制内的机会。熬了那么多年,从姑娘熬成少妇,越来越没勇气离开了。
兔子是她的闺蜜,在中学教英语。虽然教师是人人羡慕的工作,可她却不想这样过一生。
有一天,兔子告诉Tina,自己正式办了离职,开始创业,跟几个朋友一起开教育培训机构。
兔子越来越忙,再也没时间跟Tina闲聊、逛街。她的事业一波三折,却也一步步发展起来。说不上赚钱,但是磕磕绊绊中增长了很多经验。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传统媒体日趋衰退,Tina下定决心离职,应聘进了一个亲子类新媒体行业做排版。有专业基础,加上她努力学习新的技能,平台在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Tina对兔子说,感觉麻木颓废的自己活过来了。
如果Tina舍不得放弃那个进入报社内部编制的希望,又怎么会换来后来的蜕变。不试试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
4
那些明知不突出二氧化碳就无法吸入氧气的人们,还是要把自己活活憋着。那是因为人总是对“从已有到失去”比“从没有到获得”更加重视,所以一旦拥有过,就抵触失去了。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做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止损意识和止损能力很重要,对未来的决策不要受到无法改变的过往干预。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任何的选择只面向未来。
就像山下英子说的“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