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散文
《老子》新读第25章

《老子》新读第25章

作者: 格致教练蒋海涛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09:36 被阅读0次

《老子》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就是有个东西,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东西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物”在这里只是个纯粹的指示代词。

混成,混然而成。“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寂兮寥兮。寂,就是没有声音;寥,就是没有形体。有些古本“寂寥”作“寂寞”,这也很形象,“道”这个东西很寂寞,也没有个伴。它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独立,就是自在自为,不依他起。不改,就是不变,万物都在变化中,可是“道”不变,是万变之中的不变。周行,就是无所不在,周流六虚。不殆就是不死,既然不死也就意味着不生,万物都有生灭,而“道”没有生灭。

”先天地生“,”为天地母“,呼应了第1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先”应当理解为逻辑上的先,而非时间上的先。

为什么要在天地万物之先安立一个“道”呢?

康德说,形而上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事实上,如果失去了意义,人也活不了,抑郁症就是个例子。意义从哪里来?每个人都有一个意义发生器,你沿着意义发生器的管道追根溯源,你就超越了锅碗瓢盆的生活世界,走进了形而上的世界,事实上是你创造了形而上世界。“道”就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意义之泉。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吾不知其名。但是为了说下去,我勉强给它一个代号,叫做“道”。

古人都是有名有字的。“名”是出生以后父母给的,“字”是成年礼时(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长辈或同辈给的。只有长辈才能直呼其“名”,同辈之间相互称“字”。

在《老子》的文本里,“道”有多个别称:大(大象、大音、大制、大器、大匠),一,朴,无名之朴,天地母,上善,至柔,玄德。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逝,往也。你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越走越远,最后绕了地球一圈又回来了,这就是逝远反。道的运动规律就是逝远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哲学的发展模式跟科学的发展模式不一样。新的科学理论总是在前人盖好的房子上继续盖得更高,没有人会把地基刨了重新来。而每一次哲学的飞跃无一例外都要回溯原点,中国哲学要回到先秦,西方哲学回到古希腊。从哲学的发展模式中你能直观地体会到逝远反。

远行就是还乡,伊利亚特就是奥德赛。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故”字值得玩味儿了!从语法上看,“故”字之前是论证,“故”字之后是结论,论证里头出现了天地道三大,怎么“故”了一下就冒出来一个“人大“呢?

因为“道大”是人安立的,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人”是一个隐藏的主语,通过一个“故”字,人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注意哟“人亦大”,比前三大多了个“亦”字。道天地三大是某种“客观”的存在,人亦大是某种主观的感觉。这个“亦”字彰显了人的主体性觉醒。人能体道,所以为大,与道天地并列为四,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一章的主旨就是高举人的主体性。

古代社会,人的主体性觉醒的主色调是把人从神的阴影中解放出来。

苏格拉底发现了”审察“,他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从而拒绝在命运的波涛中被动地浮沉。

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精英发现了“德",他说,“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我承认上天的威权,但是我摸着窍门了,窍门就是修德,上天/上帝/天帝是用“德”这个KPI来考核我的,只要我尊德性,就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

老子发现了“道”,他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从而直接解除了“上帝”的权柄。

主体性觉醒是一个永无止息的过程。今天这个世界,又是什么东西在阻碍我们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但是世人都把他看成疯子,因为空出来的位置谁坐呢?自己吗?做自己的上帝太难了。《黑客帝国》里的两个药丸,你会选择哪个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怎么知道自己要法天?天怎么知道自己要法道?地和天有自由意志吗?非也。其实老子想要表达的是: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道法自然。只是这样的句式就不美了。美很重要!

这里的地和天都是哲学概念,而非科学概念。

道天地本来就大,人不然,人要想成其大,必须法地法天法道。能法地天道者方为大人。

人法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法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法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字跟前面几个“法”字不同,前面几个“法”字是动词,效法的意思,这个“法”字是名词,道的运行法则是自然而然的。

自然:自身开显之义,“然”是动词,以其所是之方式开显。人体察道的精神,也要以其自身的方式绽放,活出自己来,而非以别人,平均人,标准人的方式生活。

所谓人生本无意义,是指人生没有规定好的、标准化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也必须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都可以也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人生没有剧本,如果有的话,你也是编剧+导演。活得像个主人的样子,这是《老子》第25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关文章

  • 《老子》新读第30章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

  • 《老子》新读第24章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

  • 《老子》新读第74章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

  • 《老子》新读第75章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

  • 《老子》新读第72章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 《老子》新读第77章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

  • 《老子》新读第76章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

  • 《老子》新读第6章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三个词都是来描述...

  • 《老子》新读第7章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

  • 《老子》新读第25章

    《老子》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新读第25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ky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