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经历了一段非常 “有意义”的沟通。简单还原下:小A配合的一个工作,需要问同事小C拿取他的成果。结果本是一段要成果-给或者不给的沟通变成了一副剑拔弩张、不欢而散的尬聊。大致发展脉络如下:小A说明来意,请求提供成果;小C回复没人跟我说这事;小A提出我来跟你说;小C继续道成果没有,原因是有人在调整,但谁在调整、调整进度,小C表示一概不知。于是这两下之后,后面的对话开始变得索然,基本陷入了小A不断赘述来意,小C不断表示不知道的圆圈。对话的最后,小C直接抛出终极绝招“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后,这场沟通无疾而终。

当然,上述场景的结局是问题得以解决,两方继续前进。如果是一个唯结果导向的人,故事到这,只要问题能够解决,也就结束了。但是总有意外,公子恰恰是一个相比结果,更看重过程的人。结果只是结果,过程才有进步。诸如上面的这类场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见。拥挤的地铁车厢,某人被推挤,高声呵斥对方:“你别推我”,“又不是我要推你,是后面挤上来的”,“我管后面干嘛,是你推我”,“毛病真多,地铁就这么挤,怕推别出门”,“你这人怎么这样,还有理了,我出不出门关你屁事”@%¥#…然后就是哔哩吧啦,各种言语不断升级,话也越扯越远,问题早已不是初始的“你别推我”。公子曾经就目睹过一起堪称典范的这种场景,从最初的你推我搡之争,变成了中国人素质高低之争。在短短的三站地铁距离之内,两人成功的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将话题升级到了到底是公共场所推挤别人素质更低,还是装假歪果仁崇洋媚外素质更低。看的旁边金发碧眼的大姐也是目瞪口呆。

上面的两个场景,公子今天就简单点说吧。沟通,最常出现的一种问题是被沟通中不是问题的问题所困扰,继而偏离了原问题。对于小A来说,索要成果是原问题。过程中小C的呛声是围绕在原问题周围产生的新问题。每一次对话,小A小C都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没人跟我说这事-我是不是人”“关于成果我什么都不知道-你作为负责人什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听不懂你的话-莫非我们在用双语对话”……整场交流下来,小A小C沟通的核心问题早已不再是“要成果-给或者不给”,而变成了你我敌对、莫名其妙、能不能交流等其他旁的问题。地铁上你推我搡的场景就更简单了,一场简单的推挤该不该道歉之争,无数次被带跑偏成了地域之争、城乡之争、甚至是爹妈、器官之争。

如何避免上述场景中,那些小A小C等人民群众总是围绕原问题周围的旁问题做沟通的尴尬局面?如何避免成为在原问题之外,不断制造新问题。越多交流,越多问题,不断扩大问题半径的始作俑者?暂且做好以下:
1、沟通开始,向沟通之众人明确我们因何而来的原问题。且沟通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强化众人对原问题的贯彻;
2、及时止损一场偏离正轨的沟通。既然是止损,就要做好接受全部结果的准备。不论结果是否尽如你意;
3、如果沟通的代价中必然伴有沉没成本,那我们尽量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节流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