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齐国有个人
今天读报,有一则新闻令人震惊。4月21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布声明,撤销《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所刊登的107篇论文。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为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据了解,此次撤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作者是将论文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由它们再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这些“第三方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而是暗度陈仓作假。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论文连续多次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2015年8月,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早在2015年3月,英国出版社BMC宣布撤回43篇学术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在这两起“撤稿风波”中,出版商均给出了“同行评审中涉嫌造假”的理由。
1
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有的质疑我国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有的认为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国外,我们对造假者或者“第三方机构”的惩治,没有真正起到震慑作用;有的认为最直接的“药方”就是干脆取消职称论文,回归职业本质的需要,让医生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让教师踏踏实实教书育人,从源头砍断论文经济腐败利益链。有的认为“唯论文论”应铲除,但“取消职称论”无异于因噎废食;还有的认为主要是权力垄断下的职称评定所造成的,中国社科院王化信先生撰文:权力垄断下职称评定的“十七条”罪恶!不妨附上原文吧:
职称评定一旦被权力“垄断”,特别是被帮派势力的权力“垄断”,结果必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不如论资排辈,不如抓阄,甚至不如由当权者独断专行。其恶劣后果至少包含如下这些方面:
第一条,成为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拉帮结派的最高效工具。因为职称附带着可以享受终生的多方面的巨大的现实利益,直接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因而,“恩赐”职称自然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收买人心、聚拢奴才、结党营私最有效的手段。职称评定制度自然也就成了拉帮结派最高效的工具。就是靠这个“工具”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帮派势力和强大顽固的学术腐败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
第二条,成为打击报复凌辱迫害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的最恶毒武器。正是因为职称直接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剥夺通过平等竞争获得职称的权力,也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打击、凌辱、迫害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学术人才与正直学者最有效、最恶毒的武器。恶毒之处表现在不仅剥夺你该获得的职称,还要对你肆意侮辱。相当于强盗在抢劫你的财产的同时,还要“强奸”,还有在你的脸上把屎撒尿!农发所帮派势力在1998年为了排斥打击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正直学者,竟然把五位参评者提供的十篇代表作中唯一一篇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好评的优秀论文弄成“最低分数”还觉得不解气,还要弄成“不及格”,甚至三十多分。还要盗用“外单位专家”的名义。实在是辱人太过!欺人太甚!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三条,造假舞弊的群体大汇演。职称评定制度的灵魂是“评审”二字。而“垄断”一旦实现,“评审”就成了虚假的代名词。职称评定过程也就成了装模作样、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弄虚作假的过程。职称评定时期必然成为有预谋、有领导、有组织的造假舞弊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施展阴谋、玩弄诡计的群体大汇演。
第四条,权钱学交易的大卖场。“垄断”取代“评审”之后,台前是造假舞弊大比拼,台后则是权钱学交易大卖场。在这个大卖场,有钱的“能是鬼推磨”,舍得花钱,一本万利。有权的,玩弄权术,无本万利。无权无钱的正直学者只能忍气吞声、由人摆布、任人宰割!
第五条,掩盖“偷盗”、“欺诈”与“抢劫”的遮羞布。“垄断”吞噬了“评审”的灵魂之后,“评审职称”实际上就变成了“监守自盗偷职称”、“造假舞弊骗职称”和“拉帮结派抢职称”。“评审”实质上已经不存在,留下“评审空壳”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充当掩盖“偷盗”、“欺诈”与“抢劫”的遮羞布。
第六条,成为“刽子手”和“抢劫犯”的保护伞。在所谓“评审职称”中的胡作非为一旦被告发受到查处,扼杀人才的“刽子手”和掠夺职称的“抢劫犯”马上便祭起一直掩盖他们胡作非为的“遮羞布”,当成他们逃脱罪责的保护伞。以“评审”的假象否认“垄断”的实质。让上级领导也感到束手无策,说什么“一人一票的结果,领导也没有办法”,好像这真是“评审”的结果,而不是“垄断”的结果。
第七条,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的集体培训。“适者生存”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垄断”的环境一旦形成,即使是善良正直的学者,为了生存也很难不被强大的歪风邪气裹挟。出于万般无奈,有的也粗制滥造学术垃圾。有的也抄袭和造假。我不想为这些丧失学术良知者辩护,但是我也不能不承认“垄断职称评定”造成的恶劣学术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在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逼良为娼----。
第八条,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造成专家学者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职称评定一旦被“垄断”,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定便成了不断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不断生产专家、教授、研究员,结果是“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博导”一驳就到-----。
第九条,扼杀埋没学术人才的沼泽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在批量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同时,也在批量毁灭真正的学术人才。这就是“逆向淘汰”的必然结果。学术园地的沼泽化不仅毁了现有人才,更严重的是毁了未来人才的成长环境。
第十条,使职称评定过程成为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的最无聊闹剧。既然决定一切的是“垄断”。所谓“评定”自然也就成了从头到尾的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愚弄群众,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也许垄断者觉得好玩。被操纵被垄断者,凡是看透迷局的都会感到是最无聊的闹剧。
第十一条,加剧矛盾、酿造悲剧的导火索。职称评定既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又决定其前途和命运,没法不当回事。“垄断”必然要产生不公平。不平则鸣,人之常情。矛盾由此而生,且不断加剧。在显然不公甚至欺人太甚的矛盾冲突中,善良的弱者被逼上死路而导致自杀者几乎年年都有。
第十二条,使“学术泰斗”、“学术权威”变成“垃圾”。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同行专家的评审过程实际上变成了行政权力操纵的权钱学交易过程。屁大一点的行政权力胜过众多学术权威、学术泰斗的同心合力。1998年农发所搞“五蒙三盗术”抢劫职称侮辱学者,受害人不服,邀请本行业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多人搞了一份有点评、有总评、有专家亲自签名的“代表作评审材料”,告到原人事局副局长现任农发所党委书记那里,并连同刘玉满搞的没有所谓专家一个字的评语,也没有专家本人签名,被篡改伪造得一塌糊涂的所谓“代表作评审材料”,一并放到他的面前。可潘晨光根本不看。一句貌似有理的“相信组织不相信个人”就把那些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都变成了一钱不值的垃圾。一个弱智处长就可以灭掉几个、十几个、甚至十个可以成长为学术大师和问鼎诺贝尔大奖的学术人才的奇葩悲剧不断上演的结果便是中国的教授比美国还多,当美国获得诺奖超过200大关的时候,中国依然为零。
第十三条,使学术人才、正直学者变成“奴隶”。帮派势力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结果不只是毁了可以成长为大师和问鼎诺奖人才的前途,还要无休止地对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进行盘剥和掠夺。其残酷程度超过地主和资本家,跟奴隶主差不多。靠“垄断”爬上高级职称和领导岗位的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自己没有能力搞学术,便与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勾结在一起骗取国家研究经费雇佣一直被他们排斥打击的学者为他们效劳。如果赚到大钱,他们拿大头儿,他们的走狗拿小头儿,真正付出辛苦的专家拿零头儿。如果骗局穿帮,拿不到钱,就让真正干活的专家当“替罪羊”,不管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最后一分一文的报酬也没有。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原本就是一个不务正业时常卖烤肉串的农民侯德成与最高学术殿堂的当权者相互勾结,侯冒充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会长,组织“三农”专家编写《中国优质农产品目录》。开始许诺十来万元的编写费。专家耗时半年多完成数十万言的书稿之后,却是分文不给。其遭遇还不如资本家的工人和地主的长工,和奴隶差不多。其实奴隶主使唤奴隶也还是要给饭吃,他们却连吃饭也不管。
第十四条,严重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名誉和声望,甚至使国家法令政策变成“狗屁”。为了垄断职称评定,最高学术殿堂把国家招聘人才的壮举当成儿戏,公然在录取四年之后宣布录取无效。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职称评定他们说不承认就不承认。在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那里,根本就没有拿国家信誉当回事。至于国家有关法令政策,在他们的眼里,已经变成“狗屁”。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已经下海经商的人不再参与学术职称的评审。他们根本就不当回事。在1996年农发所申请晋升正研究员的一共八个人。其中六位都是年过半百兢兢业业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而且现在和以后也还是要为学术奉献终生的老学者。但是,这六位全部被抛弃,晋升的却是一位本来就没有搞几年学术又下海经商的“孙某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所长的儿子在“孙某人”开办的公司上班,需要老板“孙某人”照顾。为此,所长也就送一个职称给“孙某人”。什么国家政策?国家规定?在这位所长眼里统统狗屁不值!
第十五条,使学术腐败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又是“积重难返”的严重地步。职称问题在学术界是牵涉所有研究人员和所有研究事宜的核心问题。权力垄断造成的职称评定,必然要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腐败不断下滑,成为加速学术腐败的发酵剂和推进器。所以,我说走上邪路的职称评定把中国学术推下万丈深渊并无夸张。中国的学术腐败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的严重地步”,这已经不是今天的共识,而是大约十年前的共识。去年中纪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巡视以来形成的新的共识是学术腐败问题积重难返,帮派势力根深蒂固,治理学术腐败步履维艰。
第十六条,使学术研究领域变成整个社会腐败的发源地。“垄断”使忠厚、善良、正直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垄断”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行贿受贿成为取得个人成功的捷径。“垄断”使“学富五车不如有个表哥,才高八斗不如一条走狗”成为普遍现实。彻底被“垄断”的职称评定使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经成了败坏学风、毁坏党风、带坏民风的全社会腐败之总根源。
第十七条,使国家研究机构变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实现“和平演变”的“根据地”。从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其直属研究所农发所的发展过程来看,“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是“和平演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是把“和平演变”进行到底的保障。根据徐鲜梅博士的揭发,杜晓山等人接受境外资金资助,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等严重问题,实际上都是在为境外敌对势力梦寐以求的“和平演变”服务。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率先实现“和平演变”并成为把这种“和平演变”扩展到全国的“根据地”。
“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考察,不仅毁掉了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也毁掉了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法治,还毁掉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不仅毁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还毁掉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但是,最严重的恶果还在于:已经持续多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在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以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为核心的帮派势力和不断滋生学术腐败的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这个帮派势力凭借其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成为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无法逾越的最大障碍。
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发表论文先交版面费等现象,使现行职称评审制度饱受诟病。医生越来越不会看病,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书,“论文经济”养肥了灰色利益共同体;腐化学术氛围,恶化造假之风———职称论文“三宗罪”早已被千夫所指,改革呼声越来越高。

2
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6年11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改革任务。
意见强调: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了评价标准的首位,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评价。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严肃评审纪律,加强评审监督。
在职称评定中“唯论文论”曾经是不少人的痛,而此次改革的重点也是放在了“论文不是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取而代之,专利、科研成果、病历、教案等等都将变成参评材料。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将一律予以撤销。要加强职称评审监督,严肃评审纪律,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打击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可以说,评价更为科学,要求更加严格,措施更加得力,制度更加完善。
3
应该说,此次爆出论文造假这个问题,客观上,既有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有论文作者学术品格的问题,但公平地讲,不能因为其他问题就拒绝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涉事作者理应对此认真反思、承担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本身没有原罪,且还应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设想,一旦取消职称论文这一硬性指标,职称评审的种种“潜规则”极可能大行其道,以前评职称是花钱买论文、买版面,现在是花钱搞定领导、有权者通吃。这有点像高考指挥棒,问题多多,但没有它问题可能更多。
反思“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笔者感到,病根主要在于权力垄断下评审制度监督缺位,执行不力,导致在职称制度发展过程中,评审监督标准体系严重异化而背离了初衷。纠正“假论文”现象,必须拿评审监督机制开刀,进一步加快医疗教育“去行政化”改革进程,真正在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上下硬功夫、细功夫、长功夫,必须看准病灶下锰药,找准症治顽疾。果真如此,职称评审监督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所以,加强权力垄断下的职称评审监督,是纠治“假论文"现象的根本所在。只有严格落实职称评审制度,建立监督执行长效机制,完善评审专家约束机制,加强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环境,才能使职称论文不再广受诟病、回归学术本位,从而提高职称的含金量,避免职称评审制度沦为鸡肋甚至是一条滋生腐败、不端的歪路、邪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