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bbylin

“它傻白甜,毫无节制,玩儿命煽情,但这就是一种理想化的青春。”
很喜欢“路过”这个词,路过是无意的,随性浪漫,不像错过,总是夹带着遗憾和自怜,让人把日常中再小不过的离别都归结于宿命。
前几天和朋友看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部电影,朋友作为原著粉,一边吐槽情节,一边哭成了泪人儿。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能轻易打动观众的电影,它让我们想起过往的青春,那些肆意妄为的日子总会将现时生活衬托的庸碌无趣。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说的,但却可以透过电影讲讲那些与青春有关的选择。
看完电影我就在想,路过了青春,我们还能剩些什么呢?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生命会提供无数契机让你抛弃曾坚信的美好。爱情、梦想、完美世界,它们都经不起现实的碾压,在一路奔赴的途中,这些成为了我们最先选择丢掉的东西。而能被丢弃,就意味着我们认为它已不再重要。
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大学时,有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有一次女生打电话说让他帮忙买张去北京的车票,那时他刚刚毕业,没钱没人脉,只能去车站排队买票,当他排了10多个小时的队,买到票打给女生时,电话那头是不冷不热的回应,女生说她已经托了一个人买好了机票,马上要飞去北京……
身边一个朋友说:“许多人说中年多金大叔和年轻女孩在一起的爱情充满了铜臭气,但我觉得男女关系始终是公平的。你可能觉得现在的大叔占了便宜,但却不知道在他正青春一无所有时,也为一个女生义无反顾的做了许多事,这些事不过是青春交的学费罢了。”
这番话颠覆了我的认知,我始终觉得,这世界美好的东西本就不多,爱情算其中一个,无论怎样都不能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待爱情。
其实在青春时,人总是无条件的相信美好,但总有一个人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然后,你才能转身走向社会。回头想想许多东西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丢失的。
因为在青春时,人是独立的,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只属于你自己,你不必考虑未来与后果,可以玩命折腾。但当你孤身面对社会时,你就要权衡利弊,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当你再三犹豫想做出明智选择时,便是丢弃的开始。

这些故事让我想起了电影中的情节,分手后,男人去了女人曾经去过的地方,还傻呵呵的坚持着自己对爱情的信仰。这是一个太过戏剧化的场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才会放在电影中歌颂。
如果青春逝去,还有几个人会死心塌地的相信爱情呢?也许大多人只会咒骂一下自己的少年心性,然后佯装出一副强硬面孔,开始了与更加强硬的社会的博弈。直到多年后,在经历了一场场打斗,然后妥协、和解,在漫长的年岁中学会以沉稳而僵硬的姿态观望翻云覆雨的生活,在不知伤痛,只知前行时,才发现一路走来,自己丢失了太多东西,想要怀念青春却已不知从何下手,空余叹息。
而电影中的人却不一样,他们在后青春的时代里依然过着正青春的生活。他们工作多年,一事无成;他们被家人嫌弃,被爱人抛弃;他们坚持不靠谱的梦想,想搞科研工作,最后却做了家电修理。这些都是青春过后,依然不愿妥协的必然结果。你选择了背向社会,社会当然也会对你冷眼旁观。

每个人都路过了青春,能剩下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诉求。所谓错过,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你想事事随性而行,就要做好被人误解的准备;如果你一心迎合世界,也可能会沦为命运的叫花子;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其艰难与丰盈,所以不必纠结,喝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吧。
电影讲述了一个略假的童话,它无法触动人心中更深层次的情感,更不可能照进现实。它幼稚、狗血、傻白甜、毫无节制、玩命煽情,但这就是一种理想化的青春。每个人都从其中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敏感、浮夸与矫情,你可能会觉得尴尬,但尴尬过后,当你看完电影独自回家时,还是会无可避免的想起自己的青春年月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