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个生存的故事,记得上一次看到余华如此震撼的小说是在两年前,那时的我才大二,而今天刚读完《许三观卖血记》就已经毕业了。
生活的艰辛我是无法领悟透彻的,因为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物质丰富,不再像成长时期的祖国那样为了温饱而焦虑。
为生存而斗争的故事是不会停止的,不管是那个时代还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主人公许三观在朋友的怂恿下第一次卖血获得三十五元,这在五十年代可以说是一笔横财,靠着这样一笔巨款,许三观成家立业。
这个故事是普通的,却是贫苦百姓家的一个缩影。卖血获得的钱看似简单,但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卖血就是卖掉自己的力气,甚至是对祖先血脉的亵渎。
卖血只是一种极端的方式罢了,本文的主要线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卖血,而这其中的内在联系就是在那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为了克服生活的困难罢了。
许三观的儿子一乐打人之后,他卖血赔偿医药费;为了二乐能够尽快的返回到城市中,他用卖血换来的钱请的生产队长吃饭;一乐生病得了肝炎,许三观在沿途的过程中一路卖血筹集医药费。
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生活的重负早已将这样的一位老父亲榨干,血液是人身体最为宝贵的东西,虽然能够再生,但是这样的方式是一个平凡之人,甚至是一个贫苦之人被逼上绝境才采取的极端措施。
许三观同样是一个中国式的丈夫,一个中国式的父亲。作为丈夫刚开始是无法忍受自己女人的第一次被别人夺走;作为父亲,无法忍受自己的第一个儿子竟然不是自己亲生的。
故事的前半部分,我对许三观的印象是,这一个小肚鸡肠的男人,无法容忍妻子和儿子的过去,甚至因此而出轨。然而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无论是作为丈夫还是父亲都开始变得成熟起来。
在家庭批斗会中,他原谅了妻子的过去,并且相互偏袒承认错误;一乐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饥荒中许三观卖血让家人吃上了热腾腾的面,许三观因为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给他买面吃,然而最后还是妥协了。到结尾的时候,许三观甚至不顾性命一路卖血跑去上海救一乐。
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不仅仅是新中国的成长期,同样也是一个男人的成长史。从丈夫到父亲,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了儿女付出一切,不惜一切代价。
卖血只是一种克服困难,一种付出的形式而已。这一切的关系是生活之于男人,男人之于家庭的关系。
想到此,如今我们已然走上了社会,要扛起生活的重担,家庭的重担,作为一个,一个男人,注定是艰辛的,沉重的。生活给予的重负,我们将以何种方式承担,也不不会采取像卖血一样极端的措施以度过艰难,我们无从而知。
生而为人,实在不易,无论会有怎样的境遇,抗争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