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同事准备的优质课《猫》,其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听听它特别的声音”,让学生从第三只猫的角度给主人写一段话。
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第三猫的委屈,虽然有证据,但是那是建立在主观臆断上的偏见,因为第三只猫不如前两只猫长得好看,性情不好,在家中不受待见。正是因为它的地位,让家人误以为芙蓉鸟的死“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猫毕竟不是人,无从辩解,只能挨打逃跑。学生感受到了猫的委屈可怜,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后来的悔恨。此环节的换位思考很关键,进而引导学生要学会关爱尊重弱势群体。
第三只猫如果会争辩,或许还能第一时间还自己以清白,但它不会说。面对质疑和批评,文中只有猫不会争辩吗?
其实,文中不仅仅只有第三只猫没有辩解。同样的还有第四只猫,第五只猫……
“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妻子对张婶的质问中,用了问号又加了感叹号。可见妻子对张婶的责怪之深。而“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文中用“不能”正是体现了张婶的身份和地位,作为家里的佣人怎么能去辩护呢,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不能也没有资格和身份去为自己辩护。
而张婶对待第三只猫是和家里其他人不一样的,“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张婶对待这只猫,除了可怜之外,难道不是因为两者有着相似之处?
李嫂明明知道大家都在冤枉第三只猫,她明明看见是黑猫吃了鸟,她依然不站出来为第三只猫沉冤。因为她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置身事外。不想纠缠在无关自己的问题上,这是冷漠。
周家的丫头明明看见过路的带走了猫,却并不阻拦,可能也是因为不想卷入别人的纠葛,处于自保,不想惹事吧!保护好自己已经费尽了所有心力,无心多管闲事了。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猫来写人,关注更多贫苦弱小的 底层百姓,都过着第三只猫一样的人生,不被人关爱和理解,在偏见中苟活,被冤枉了连辩解的资格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