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缺失的信仰
曾国藩家书的致诸弟.名师益友虚心请教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休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优。”
在详说这段内容的意思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曾国藩这个人。并不详细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毛主席对于这一位的评价。
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他晚年的时候,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他认为曾国藩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
由此可见这位在晚清,在那一代人心中的地位。然后这样一位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的能人,对于他的弟弟是如何劝学的呢?
他先说:“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不大也。”
首先他给其弟留了些面子,没有一上来就损,说其数奇,算是给他留下面子,然后开始了说教。
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不大也。仅此一句,却说中了古今中外多少年轻而无所成的人的通病。
现今时代,信息开放,或者说信息爆炸,每个人的就业生存压力也是空前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物质条件也是超出之前太多。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众多的信息把青年们淹没了,让他们不知所往,不知该往哪里去。于是就导致了这样的一幕: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自己要发愤图强,说要努力干点什么,但是稍微遇到点问题,遇到点挫折,就满肚子的牢骚,停滞不前。
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其志之小而所忧不大也!
他心中无志,想要努力,全凭一种虚荣,更强一点的是全凭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这样的努力全然是为了努力而努力,全无半点为了心中相信的东西而努力的感觉,在现代的中国,中国古代文化,曾一度被抛弃,后来受到了西方等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中国人普遍失去了根植与文化的信仰,后来恰逢中国大力发展经济,似乎一切东西都跟钱挂上了钩,于是叫造成了现在的中国。
太多的人丧失了信仰,或者说以钱为信仰。这样的信仰是滑稽的,也是无力的,也必定是盲目的。
这些年国家也在尝试着重塑信仰,重塑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说有些效果,但是这条路还是一条很长远的路。
可是生长在这个社会的我们没有时间等,因为我们没有第二个青春,也没有第二次生命。所以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我们要把自己的灵魂找回来,把自己的核找回来。
我们始终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力量,多寡的对立,是很强大的,所以如果要求我们去做个像曾国藩要求的那样君子之道作为毕生的追求是不合适的。我们现在的这个年纪,应该尝试着去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些东西,自己喜欢的一些的东西,去执着地追求一些东西。
素质,爱好,喜欢从来都不是没用的东西。它们是我们生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世界观更开发一点,不要把所有的一切,把我们的存在仅局限在了物质至上。
我们现在已经逐渐走向成为社会支柱的年龄,但是如果我们都不能静下心来,继续把那样一种对于文化的态度,对于信仰的态度传递下去,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会是时代的问题。
信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应该丢失的东西。失去之后,你就难免地把目光放在你的眼前,你就必然会变得盲目,躁动。很多的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慢慢积累,是需要相信并去琢磨的。
而这样的东西唯有在信仰的旗帜下,才会出现。
眼界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你看到了世间的生死与苦难,就会明白有些东西是注定的,那么就会更加淡然,更加坦然。信仰就是这样一种提升你的眼界,提升人生格调的东西。
是到了我们该去找回信仰的时候了。
���`����4Ը'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