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不勾心的豆角
人间四月天里,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清晨在一片啁啾的鸟鸣中醒来。
5点钟光景时,如烟就是这样被窗外如约而至的婉转鸟声给唤醒的。历经了前一日的雨水洗礼,鸟儿们仿佛都憋坏了,今晨的露天音乐会格外地热闹。
这样的时候,如烟总喜欢懒懒地赖在床上,静静聆听窗外属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感受每天这份“脱胎换骨”的生命喜悦。

突然,一阵特殊的声响勾住了她的耳膜——
“嗒,嗒,嗒”,敲击的节奏分明、韵律十足。
蓦地,如烟从床上一跃而起,快步来到窗前,果不其然,正是她期盼的身影在街道上踽踽独行——
其实,用“踽踽”二字,并不妥当,因为这个曾让如烟十分熟悉的身影,虽独行在清晨的街道,却并不落寞,反而透着一股子坚定。
永远一成不变的,是一副墨镜遮住了他的双眼——想来,他这墨镜的款式,定是随着30年的变迁在与时俱进的。同样变化的,当然还有他的衣着。
真正不变的,是他一身挺直的腰杆、一根探路的竹竿。
正是这根细细又长长的竹竿,成为了他的第三只眼睛,让双目失明的他,有如二郎神般,开了天眼。
是的,这就是如烟从初中开始,就十分熟悉的一位盲人的身影。
哦,30年过去了,在这四月清晨的街道上,如烟又偶然再见了他。这身影,是那样熟悉,然而,又透着一丝陌生。
对他的称呼,可能得从“叔叔”,改成“大伯”更贴切些了。而如烟自己呢,也不再是当日的青涩少女,已为人母多年。就连她的宝贝女儿也该喊这位盲人一声“爷爷”了吧。
思及此,如烟不禁感概岁月如梭,白驹过隙。
“嗒,嗒,嗒”,竹竿坚定的敲击声远去了,盲人的身影也渐行渐远,终于淡出了伫立在窗前的如烟的视线。
如烟的思绪,却被拉回到30年前的上个世纪。

从1986年到1992年,是如烟的初中和高中时光,正是木心先生所说的从前慢的好时光。
那时,如烟的家还在城东的老街区。从学校到家,得步行个十来分钟。这样往来于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如烟一走,就是六年。
那时的街道没有“塞车”一说,根本连带轮子的车都很少,公交车还没怎么流行,更别提如今满大街拥挤的私家小汽车了。
在如烟的记忆里,街上跑的最多的车,当属拉货的拖拉机了,除了突突突地大声响着招摇,“横行霸道”开过你身旁,还会甩下恼人的滚滚黑烟。
再偶尔所见的,就是那种带着敞篷拖斗的大卡车了,类似于今日的泥头车。
那个年代,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就是靠“11路车”——两条腿了。
家和学校之间的这段步行时间,如烟是最欢喜和快乐的。她可以跟女同学一路欢声笑语、嬉戏打闹。
也就是这个时候,在从学校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如烟碰到了这位拄着竹竿的盲人大叔。
热心肠的如烟轻轻将盲人的竹竿一把揽到了自己手里,主动当起了他的第三只眼睛。
不仅如此,爱唱歌的她,还边走边唱起了心爱的歌谣《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
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
也许明天不再相遇
放你的真情在我的衣襟
风雨吹不进我心的宁静
眼前多少艰难
漫漫长路
有谁来陪伴你同行
眼底藏着秘密
只愿与你同心
要把世界唤醒
放你的名字在我的内心
我们一定会再相聚
放你的歌声在我的记忆
让人间多些爱的传奇
那位盲人叔叔听了,连声夸赞如烟的歌唱得好,有灵性。这无疑是给了当时十几岁的她最大的褒奖,因为都说盲人有着敏锐的金耳朵呢。
如烟是个真性情的女孩,故而她的歌声里,亦是充满了丰沛的真情,澄澈如清泉,沁人心脾。
一个爱唱歌的女孩,手牵着一根竹竿,引领一位盲人,一前一后默契同行,如此的画面,就这样在这条路上持续了六年之久。
最终,如烟并没有追问这位盲人的姓名与年龄。同样的,盲人也没有探究她的更多信息。

而今,三十年过去了,可谓时过境迁,人是物非。
机缘巧合下,四月的这个清晨,循着熟悉的竹竿点地的嗒嗒声,如烟在自家窗前惊鸿一瞥,再遇了这位故人。
看来他应该过得不错呢,真好!而且,都30年了,他居然没怎么老,好似一点儿都没变呢!
就这样喃喃自语着,为了这个老朋友,如烟心满意足地笑了。
转念,摸了摸自己眼角已隐隐而现的鱼尾纹,如烟又不禁喟然长叹:
30年过去了,我,已芳华不再,你,却一如从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