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酌文裁夺

酌文裁夺

作者: 尘韵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5:52 被阅读145次

“我要开口说比喻,说出由创世以来的隐秘事。”玛13

  翻开圣经,所有道理都离不开用比喻,特别是耶稣都是就地取材,临时发挥。用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把抽象难懂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更快更准说明问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的独生子,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若1:18。如果耶稣不加以详细地用比喻的浅显道理来说,以他的智慧与内涵,世人有谁听得懂。

      因此说想做先生,要先做学生,以耶稣那样智慧还做了三十年学生,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愚钝之人岂不是更该好好做一个学生吗?首先你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该拥有一桶水,自己什么都沒有,用什么分享给别人。正如银行里没有存款一样,光有卡你也无法取出钱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听了在俗信友的几节课,我不知道是在做报告还是学术研讨会,说的都是专用术语,并且繁多庞杂,以经解经、以经引经,结果是还沒把这一节解释清楚就跳到另一节去,一会四圣史,一会宗徒各书信、一会旧约各书……一节课一个钟头不到,把新旧约全部囊括无遗了。你拿记事本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台下听众听的一头雾水,简直是大眼瞪小眼,小眼眯起眼(瞌睡)。你觉得这段也好,那句也不错,来了个胡子眉毛一把捉,其结果是次序混乱、解释不清、条理不明、连自己都抓不住中心内容到底说的是什么?底下的听众又岂能听的来?与其这样长篇大论、杂乱无章、繁文褥节、大费周章,倒不如择精选萃、删繁就简来得简单明了,听的清楚。所谓"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既是这个理。保禄也说了“在集会中,我宁愿以我的理智说五句训诲人的话,而不愿以语言之恩说一万句话”格前14。俗话说“贪多嚼不烂",一切道理固然是源自圣经,但也不是一日就能蹴就。

      经上说“听是听,不了解,看是看,不明白”反过来,这不是百姓的心迟钝了,而是讲的人有问题了。

      因为任何一种知识,都可以拿来楷切观摩,去其糠粕,取其精髓,化成我们血液,适合我们的性格与环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食而化之"。若只凭书本上说,再好诗句,再精妙文章,不能化成自己语言,生搬硬套,按图索骥的话,给人是生硬感觉,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所以多观摩,多揣摩,多学习我们的导师——耶稣的风范,用自己的率性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要以圣经为准绳),也胜过那种搜肠刮肚得来做作词汇。

    讲,就要让听众或多或少听的懂,不要怕被人说讲的太俗、没文化而总用那种文绉绉的语气,何必呢!告诉你这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知识而是技术,所以雅俗共赏才是最真实的。

      虽然耶稣说了“当人把你们交出时,不要思虑怎么说或说什么,因为在那时自会赐给你们应说什么……”但请记住,“赐你应说什么……”的前提条件是你应该具备你该有的条件(如:储备信德或知识储备)。

      不是指摘,不是指教,只是为了共同进步。但不管怎样,宣讲者还是"丧失不了他的赏报”毕竟传佈福音者的脚步还是美丽的。

    毛爷爷结合古人说的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来共砥、共勉、共进吧!

相关文章

  • 酌文裁夺

    “我要开口说比喻,说出由创世以来的隐秘事。”玛13 翻开圣经,所有道理都离不开用比喻,特别是耶稣都是就地取材,...

  • 今天闺蜜发来个链接文给我,是一位精致女人日常生活点滴的帖子,我被她文中提到的,自酿果酒吸引。 五...

  • 无雨无风话当年,有醑有肴忆酸甜。少事少非度风霜,多难多福看人间。

  • 剑酒逢花月舞期, 烟茫眼左醉端时, 桃红风发巾唐摆, 佳酿烦丝唤忘知。

  • 烈日和风雨交替 把天空弄得糟糕 票证上的时期和地址 已模糊成影 记不清该在何时 停在何地 马克杯里混杂了牛奶和药 ...

  • 《酌》

    於铄王师, 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 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 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 实维尔公允师。 注解:歌颂周...

  • 千崎山飞流雪 横斜阳倾苍穹 暮云孤酌如画 落仙谷欺镜尘 云海垂怜烟火 雾予始初幻梦

  • 原创首发 【七绝】两首

    创作吟(一) 文/冯素萍 酌句宵深不得吟, ...

  • 【五绝】和春酌一壶

    【五绝】和春酌一壶 文/林海 风吹碧水湖,播种老农夫。 俯拾皆诗意,和春酌一壶。 平水韵七虞

  • 邀岁月浅酌

    《邀岁月浅酌》文/林海 静默,在光阴里 依山,临水 听清泉叮咚而落 煮茶,邀岁月浅酌 与清风对话 心,长出一树繁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酌文裁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xd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