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月书评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作者: 李X玥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20:44 被阅读24次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发展不出无神论,但当今的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

      为什么我要强调“当今”?因为,显然地,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朝代,宗教信仰是被奉圣的。《洛阳伽蓝记》中对永宁寺着火的描写很好地印证了当时北魏自王室到平民的信仰。“高风永夜,宝铎和鸣”的永宁寺一朝浴火,帝王凌云台望火,一千羽林救火,百姓道俗咸来观火,三比丘赴火而死,极端的神力与悲力交织之下,信徒们口耳相传那浮图重现与海的传说,信仰,在极度的虔诚中永世不灭。

      然而,我们处于各种神话传说中的“末法时代”,可出门在外,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当年的香火似乎还缭绕于今朝的佛寺梁柱上,信仰,似乎仍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传。

      是吗?

      根据调查,中国仅有百分之七的人信仰宗教,而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进行宗教活动。以无神之名行有神之实,或并不承认,或不自知,是当今中国人的写照。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似乎被压制,但很快地,这份狂热便投射到Maoism,这份迷思直到1970年代末才走向终结。

      到了现在,这份宗教信仰需求由求神拜佛满足,人们去寺庙,去教堂大都是“有条件”的。不难看出,在当今中国,神被人格化了。人们带着目的去寺庙许愿,如果恰好愿望实现了,人们就奉上香火来还愿。最灵验的神衹得到最丰厚的回报,丰厚的回报带来了更铺张的寺庙和更旺盛的香火。人们信仰的是,越丰厚的报酬能鼓励神显现更多的神迹。听起来很可笑,但这的确是当今很多寺庙的运作机制。进庙就拜,有求则信,简单直白的利己主义。

      真正的信仰之伦理内核,譬如北魏佛国和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上面我所阐述的不同。在我看来,这类宗教信仰可以使人的心灵获得归属感。回想19世纪美国的大觉醒,那也是一个城市化和经济剧变的时期,人们回到信仰去寻找答案。信徒会在社会中寻找群体归属和集体生活。当然,人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但有很多人在这样的宗教团体中找到了答案。

      社会需要信仰,广义的信仰不仅仅局限在宗教,而在于“道德底线”。我们时常浏览社会新闻,发现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人们会将其归咎于法律与规则。但在这样的讨论中,道德因素也时常被提及。所谓道德底线,即信仰,是即使为了获得成功也不会做的事,但很多人缺乏这种信仰。

      这片宗教荒芜又诸神纷立的土地上,如何坚守本心,坚守道德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心中给出答案。

相关文章

  • 名副其实的大家小书

    「乡土中国」读后感 最近工作比较忙,没什么时间看书了。断断续续的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费孝通的这本《乡土中国》。然而这...

  • 乡土社会—血缘关系的社会,无讼的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感悟 血缘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继嗣,划分立场的。乡土社会是个血缘社会,一个村落...

  • 中国的乡土——《乡土中国》读后感

    对于乡村,平时其实很少接触,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些影视作品都没怎么看过,看过最相关的也只有网络小说中的种田文了。虽...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2018.08.11 社科4号大厦.沈阳梦想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看完了《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读后感

    这本书的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一共由14篇论文组成。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

  • 《乡土中国》读后感

    文/1603 第一次知道费孝通先生,倒还不是因为这本《乡土中国》,而是因为其另外一部作品《江村经济》。在这部作品中...

  • 《乡土中国》读后感

    从前听过不少人提到这本书,都满是赞扬。暑假一读的确如此,费孝通先生通俗却又不失深刻地解释了令人费解或又是习以为常的...

  • 乡土中国读后感

    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我理了一下大致的方面,提出了两个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比较中国...

  • 《乡土中国》读后感想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

  •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讲述地是中国的乡土社会。我们现在的现代社会和那时中国的乡土社会不同,是经历过社会变迁的。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io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