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短短的一段话,为我们展示了欧阳修惜时如金的形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模板。
在车上、枕上、厕上看书是常有的事,但随着手机的出现,更多的时候手里的书变成了手机,看的内容也丰富起来,只是越来越碎片化。我还能坚持在三上看书,近来还养成了在公交车上写文章的习惯。工作日里,我每天乘坐332路公交车,从魏公村上车,到前门西下车,全程约40分钟,正好是语文考试时写作文可以分配到的时长,也是我每次训练儿子写作文时规定的时长。
每次儿子总会拖延几分钟,我就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完成。每天早饭时,我都会和儿子边吃边商定一个题目,然后利用从家到公交车站这十分钟的时间构思,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提纲,想好如何开头,最后如何结尾等。
上车后,坐在座位上,拿起手机开始写,边写边读边修改,有时也会查一些资料。对一些熟悉和有切身体会的内容就写的比较顺,比如《大家愿意一起分享自己的早餐吗,我先抛个砖》这篇文章就写了800多字;而有些却写得少一些,如《加油,奥利给!从做好今天的工作开始》,就只有500多字。大部分都在700字左右,单从字数来讲,写成一篇高考作文有点难。当然了,乘车的环境与考场差别太大了,如果在考场上应该没问题。
每天下午下班,按此程序可以再写一篇文章。
每天晚上回家,儿子也会检查我的作文并进行点评。我以这种方式实现自己日更的目标,也训练了自己的写作速度,还为儿子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讲评总结的机会。一举多得。
自己的压力也还是有的,一是写作越来越碎片化,原定的写作计划反而被一推再推;二是要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尽快提升,免得将来影响了儿子的作文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