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有写过小说,在可以预料的将来,写小说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为什么?因为难度太大了!当我用尽我所能掌握的词汇和思想,也无法用笔把我所置身的这个现实社会描绘出来时,我觉得自己完全不能仅靠想象就可以把握住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也许根本不存在,那些人们我也几乎没有可能碰到。
不信你试试看!
写人生大道理写逻辑写情绪容易,可是你去写写景物,去写写人物形象,去写写氛围,真的很难很难,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匮乏的人,写作肯定是一种苦行。
所以,在看米歇尔·普西《直到那一天》时,我一边倒吸着冷气,被其中环环相扣的情节和动人心魄的悬念所震撼,另一方面,真是压抑不住的佩服之情——这是什么样的脑袋什么样的天才啊!
我应该算是受过系统的文学评论的教育的(虽然我认为评论文学作品这事,基本上人人都会,不需要受任何训练和教育),试图总结一部好小说的几个要素吧:
一、紧凑的时间,以及更加紧凑的节奏。整篇小说的发展时间就是1998年9月29日快接近午夜12点到1998年10月4日早上7点19分。但是别看时间短,通过私家侦探札记拓展开来一个前后18年的时空背景,所以景深很大。但是再大的景深也就是一本一百来页的札记,一目十行,可以一下子看到结尾。韦马克要去探访爵轻信,所以径直翻到札记结束,看到爵轻信打算自杀的描写。可是韦马克现场看到凶杀现场,确实爵轻信是他杀的。谁杀的?悬念迭起。为什么?
二、多条线发展的情节线索。“马克查出真凶”是小说的主线,但是如果只有这条线,固然好看,但是作为读者来说,能看到和能了解到的情节就很窄了。所以聪明的作家在这里那里蜻蜓点水般地露出四面八方的线索,不多,真的就是一点点线索,比如迷茫的喝酒买醉的十八岁少女韦米莉,比如虔诚的天主教徒柯玛蒂,比如看起来残酷刁钻拒绝成长的柯薇娜,甚至一个女佣,甚至爵轻信的助手欧纳金的土耳其老婆之死,都让疑问和悬念一步步加深,让读者貌似全知全觉,却依旧不得其解,全然摸不着头脑。支流一条接一条,但是只是增加推理的难度,却依旧不能解决答案。我最喜欢的就是,支流的描述总是戛然而止,似乎再无下文,但悬念就此产生,静静等待下一个场景,有可能在这个条线续上前缘。
我怀疑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一定画过流程图或者思维导图。层层推进,却又层层有意识地推进到死胡同。
厉害!
三、主线卓然突出,不散不乱。整个小说情节推进的过程,就是马克阅读私家侦探爵轻信的笔记本的过程。过往十八年依次打开,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土耳其政变的细节,轻易地暴露了爵轻信在关键环节上撒谎的事实,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爵轻信的真实面目由此显现,狰狞恐怖。
不过所有的悬疑小说都是一样的感觉——在知道最终的答案和最终的凶手时,怅然若失,愁肠百结,仿佛苦苦追求的恋人终于到手后,那种乏味感和百无聊赖吧!
期待下一本好看的小说。
(女主韦米莉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被称为“蜻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