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学妹找我解经。她为这种事找我不是一次两次,我每次倒也挺乐意办,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也获益良多。
不过她从来不会提前告诉我要讲哪里,顶多是提前“预约”一下,问问我什么时间有空罢了。也于是往往,我们在通话的那一刻,我才知道主题是什么。
而通话往往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让我感觉毫无准备地讲了一堂课,大脑高速运转,口干舌燥。
上次跟老师聊到此事,说每次给她讲,都觉得自己学的还很不够。老师笑笑,说:教然后知不足。
忽然深以为然。
是谁说,要检验你有没有明白一种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这种知识讲给别人听,要能让一无所知的人明白了,也就证明自己掌握了。
因为在人接受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自己没有看见也没有思考过的,那么在你来我往的教学中,就需要去发现并解决。
而更有些,是需要频繁回顾才能查漏补缺,可却自以为已经掌握,便疏于回顾,于是便趁着讲解的机会,让自己再梳理一遍。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类书,也正是常读常新的。
而读书,其实也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能够输出,才算是存进了心里,要花大精力准备才能讲出来的东西,总是不那么牢靠。
正所谓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认知和思考,并在事后能借此更上一层楼,而不是讲完就完事。
那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听者的不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