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父亲
带父母登青城山这个愿望应该是从去年开始有的。后来几经周折总算在今年夏天大暑成行。遗憾的是母亲因担心腿病犯了不能同行。


才到山门,老父亲就掏出手机拍照。管理员还没有开山门。陆续有人排队。八点左右吧,我们前几个进入山门。
哇,迎面而来是凉爽与清新!父亲愁苦的脸上多了一丝笑容。不过看到一级一级的石级,他总是担心自己走不下来。

我说:“不怕,爸爸。相信自己,你早就将峨眉山踩在脚下了,还虚火这座山吗?”
父亲淡淡地笑笑:“嗯,也是。不过我现在……”
“相信自己,爸爸。没事的,你身体很好!状态很好!”我抢先说。
“嗯……”他喝了口水,弱弱地说:“应该没事。”
开始的路是比较平缓的。路过雨亭,踩着八卦图穿过天然亭,走过步云亭,渐渐向上,从石笋堂往前再拾级而上就是月城湖。爸爸很惊讶这山上有这么大的湖。湖右边是观景道,也有还没有开门营业额小吃店和茶桌。湖中碧水倒影远山绿树,与靠湖边的漂亮画舫构成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此时还要,游人甚少,几个工作人员才开始布置今天的工作。
担心父亲走路累,就提议每人五元坐船过到对岸搭乘缆车。节俭已经侵入骨髓的父亲说:“走路还可以赏景呢。”我们从左边沿着湖边的回廊边走边赏景,还真不错。绕了一大半圈到了对面翠树掩映的索道入口。等了几分钟索道才开始运转。随着索道缓缓上升,景色更是迷人。父亲也放松了。下了索道,穿过慈云阁又是缓坡,父亲边走边看边说:“还好,这石级比峨眉山的好走。”还比较了它们的不同。我不时担心的问父亲累不累,需不需要停下来坐坐。我们走得很慢,不时谈论林中的各种有趣的树,盛开的花,奇怪的草,鸣叫的虫鸟,还有嶙峋怪石。不时与不断从身边超过我们的游人友善的搭讪,逗趣。这办法还是有效的,父亲也逐渐放开了登山的担心,开始享受山林之乐。

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上清宫的,我们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当然我们在拦路石前谈论了几分钟。上清宫前的亭子里休息时,父亲好像是有点累了。我们坐了好一会。我埋头看手机,他却在认真的读宫前的几幅名人对联。有几个篆书我们上下文推敲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结果。
九点多,阳光正好。我们拍照留念后,再继续前行吧!上清宫里果然名不虚传。青烟缭绕,古木参天。几个白衣道人已经在做功课。右边进去是张大千曾居住之地,现在是卖字画的地方。再往外出门,一白衣仙道却在林间路边抽烟,旁边的石凳上放着一杯香茗。我顿了一下走过去,仔细看了看离他不愿的导路图,不确定是不是从他面前的路过去,于是又折返回去从左边出门上山。上去才知道,左右两边上去是一样的,可以汇合。我们又继续顺着越来越陡的石级向上,在路边休息了几次穿过东华殿终于看到老君阁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之上。山峰层峦叠嶂,满目苍翠,清幽无比。父亲停下喘了一会气,又开始对着山对着阁拍照了。笑容在他的脸上舒展。道士在点灯,在绘画。老君阁凌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之上,是登山的最高峰。我们围着老君阁转了一圈,看群峰都在脚下,父亲很开心。然后我们认真地拜了太上老君。道士为我们敲了三下钟。钟声悠悠回响,顿觉一种信仰的虔诚涌上心头。

离开老君阁已经十点了,再往东华殿右边下山路开始了。一开始就是一条陡峭的下山路。父亲看着曲折的石级倒抽了一口冷气。我说:“不怕,爸爸。慢慢来。”父亲扶着栏杆低着头,认真滴移步。我到他前面侧着走,边走边看有没有安全隐患,并且随时提醒。终于到了大赤天,往右三百步又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有大景点朝阳洞和天师洞,但是很长很险。一条路往下,没有大景点但是近。父亲说:“往上走吧!总得看看那些景点吧。”我们就往上。果然又是上坡又是下坡,而且比刚才更陡峭,更危险。攀着崖壁上了坡父亲又看到长而陡的下坡,皱了皱眉。我说:“不急,咱们歇一歇。”路边有一块石头从坡里露出来,平整,好干净。父亲歇着,又噙了口水。这是两位跟父亲年纪相仿的老妪喘着粗气上来,还挺时髦。我为她们点赞,她们也友善地给父亲说:“加油!”父亲慢慢地往下走,幸好下面比较平缓了。下去就有一个亭子等着我们的。父亲读了对联,又慢慢继续下山。这时一阵风铃声穿过树林,落进我的耳朵里。抬头,透过林间的树叶我惊喜地发现老君阁就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山顶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那清越的风铃声仿佛是老君对父亲的赞誉与鼓励。

过来几个亭子,我正在拍照,听到父亲惊叹:“哇……”我连忙凑过去看,只见一条窄而陡的路七弯八拐的直往下,靠外边的是粗铁链做护栏。这时的游人大约多起来了。他们选择的是先登山再索道上山。一个个面红耳赤,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心里也打起了鼓,这就是最可怕的九倒拐吗?这是我最担心的地方,当然我事先没有告诉父亲。我说:“不怕,爸爸。我走前面看着你。要不我扶着你。”“不用,我自己走。”我先下去试试怎么走更安全。然后告诉父亲怎么走更安全。
“把水给我,你两只手抓着铁链。一只脚一只脚慢慢往下,都侧着放脚。”父亲紧张的开始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边走边说:“好险啊!”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还是顺利走下来了。父亲也越走越有信心。朝阳洞到了。据说洞里可容一百多人。蒋介石曾在这里避暑。


从朝阳洞出来就是掷笔槽。一条路是从悬崖中凿出来的,奇,险,幽,美。我不由得念道:山不在高……父亲接过去:有仙则名。接着便边走边讲他当年边代课教书自学的勤奋刻苦。讲他在所有同学都没有去参加辅导而他一个人坚持去上课,辅导老师依然为他一个人上课。



我在路边老乡的买了一块腊排啃,父亲自然是不吃的。然后又买了一根黄瓜。我问父亲饿了没有,不然在路边吃点。父亲摇摇头。我说你看,都已经十一点半了,不吃饭怎么行。他笑笑说不饿。然后凑过头来低声说:“这山还高,肯定特别贵。”我大笑。
休息了好一会儿,我们才出发到了著名的天师洞。这里传说是天师张道陵传经讲学的地方。也是他羽化成仙的地方。现在成了道家学术中心。




父亲认真地拍照。我告诉他,洞前有颗古银杏树,已经有两千年的生命了。父亲现在树前惊叹不已:两千年,还这么枝繁叶茂,真不简单!我们认真地读完了树右边的碑文,了解到了树下的浮雕是香港人捐建的。走出天师洞,回望,古木参天,清幽异常。这样的地方生活怎么能不成仙呢?
已经十二点多了。我再次告诉父亲,山里只有这些吃的,我们必须要在这里吃午饭了。父亲说:“好吧。”热情的老板为我们泡了方便面,还斟满了热开水。等待的时候,我拿出手撕面包,劝父亲尝尝。从不吃这些的他说还可以。我把鸡蛋热在面里。父亲挑着面条吃了几口说:“这是我第一次吃方便面。以前只是看到宇桐吃。他还吃干的。”我还充电了一会。等他吃完,我们继续上路。这时,我看到父亲大概是缓过来了,又看看时间还早呢,还不到两点。出门也就一个小时吧。于是我们放慢了节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欣赏景色了。我观察到一些树根特别奇特,盘根错节,盘虬卧龙般突出又深深地扎根在土里。而这样的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我猜哪一颗树都不少于500年的生命了。我指给父亲看,我们一起感叹生命的坚韧和顽强。越是生长在山崖边浮土上的树越是在与风风雨雨的搏斗中更强地活着,并且随时准备迎接风雨,随时展现出盎然生机。

我们在一个个亭子里坐下,静享山林的美。呼吸着满满的负氧离子,听着蝉吟鸟鸣,喂着怯生生地靠近我的松鼠,仿佛自己就是山林的一员。闭上眼睛,任山风轻抚,汗水已化为平静和身心的愉悦。

从天然图画出来,遇到一个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奶奶叫卖黄瓜西瓜。我买了一颗椭圆的小西瓜,大约一斤吧。正当我纳闷怎么吃,她熟练的为我削皮,划成四瓣。呀,西瓜还可以这样吃。我给了父亲两瓣,父亲随手给那位老奶奶一瓣。



走下来就是椿仙步道,手植的杉树高大笔直,漂亮极了。这里的游人特别多,也跟我们的来路汇合了。
已经三点多了,还有大批大批团队往山里走。应该外面是最热的时候吧。我们回到天然亭,在那儿坐了好一会儿。父亲看到地下正中间的八卦图来了精神,等游人离开,他倒站起来手舞足蹈,开始了他的太极拳,笑颜如花。我怎么能错过呢?抢拍!











随后我们在雨亭对面的涧边静坐,到了四点半后,才起身出山门。
顺利登山,身心愉悦,尽管困难重重,父亲带着欣赏的美好心情沉醉山林之美,不带半点怨言,翻山越岭,小心翼翼地爬坡上坎,领略自然风光,查看人文风情,甚至 会偶尔与游客交流。
以七十岁高龄,以大病之后的身体,依然挑战险峰,了不起的父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