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勿药元诠》注解——调息

《勿药元诠》注解——调息

作者: tcoy007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15:08 被阅读562次

第二节:调息

原文: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

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

大易随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王龙溪曰,古之至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宴息,

宴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思虑,如种火相,似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老子曰,绵绵若存}开閤自然,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也,

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於阴也。

译文:调息的方法,被各家各派(比如:佛道儒等)所应用,大用可以得道,小用可以养生。所以释迦摩尼传授说,要凝神鼻端前一寸许的虚空处,然后数自己的呼吸,这是进入禅定获得智慧的入门方法。

《庄子-南华经》上说,得道之人的呼吸时息息归根(下丹田)。

《大易-随卦》上说,得道之人晚上都是以息代睡。

王龙溪说,古代的得道之人,都能以息代睡,所以说入夜后可以进入宴息的状态。

宴息的方法,每当夜晚的时候,耳无所闻,目无所视,身体不动,心中不思虑。返观内敛,就像炉中的一点火苗,就像先天的元神元气,返归虚空,让人心息相抱,真意若有若无,绵绵不绝。气息归于自然,就能合于虚空,所以能和虚空同寿。

而世人天天被世俗和欲望扰乱心神,心神都消耗在外物上,所以困顿疲乏。靠夜里睡的一觉,让心神得到暂时的休息,收效很低,也仅仅刚够一日之用。而那点元神灵光,因为追求于外物,不反观让其自现,都被后天的阴浊之气所掩盖了,这就是所谓的阳陷于阴了。

原文: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腰带不宽,则上下气不流通。}务令调适,

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嚥下,叩齿 数通,舌抵上彧,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若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静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身全生而已也,

译文:调息的方法,什么时候都行,用什么样的坐姿(单盘,散盘,双盘,直坐等)都行,但一定要身体端正,全身放松,不靠着也不东倒西歪,解衣宽带(也别光着练功,宽松衣物即可,但腰带一定要解开,因为不解,经络就不顺畅,气血就不能自然地流通)。坐下来后不要立刻就开始练功,首先要调适身体,让他松弛下来,呼吸缓和下来,心情安静下俩,全身都处于一种放松舒适状态,再开始练功。

让舌头在口腔内壁上搅几次,微微张口,轻轻呵出病浊之气(想象呵出病气),一定要轻,不得有声,然后鼻中微微吸气,也不要出声,重复三次五次,一次两次都行,有口水产生就分口咽下。上下牙齿相互敲击几次,用舌头顶着上齿龈,下上牙自然闭合,上下唇自然闭合。双眼半闭,眼皮像帘子一样自然垂下而不闭合,令眼前有朦胧的微光。开始逐次地调息,做到呼吸不喘不粗,缓,细,匀,长。这时可以开始数呼出的次数,或者可以数吸气的次数,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百。将心专注到数息上来,不要让心散乱。如果到了心和气息在一起,杂念不生的时候,就停止数息。任其自然而然入定,坐的越久越有益。

(练完功后)如果想要起身,就要将手脚缓缓舒展开,不得突然就起身。如果能勤加练习,就能在禅定时感受到的各种奇妙的景象。就可以明心悟道,这不仅仅是养生,通过它可以直接领悟虚无的先天之态(即悟道)。

原文: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者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濇滞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译文:调息时候会有四种状况。耳朵如果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是为风相,守息时守这种风相,则气不能凝,气散无功,白练了。如果是虽然没有声音,但鼻中气息似乎阻塞不畅,是为喘相,守息时守这种喘相,则会使气不顺畅,造成憋闷气喘。如果没有声音也没有不畅,但呼吸时一来一往感觉非常清晰,是为气相,守气是守这种气相,则不能使人真正放松,徒增劳累感。如果是没有声音也呼吸顺畅,而且呼吸如同游丝一般细长,若存若亡,绵绵不绝,元神和气息融合,是为息相,调息时调这种息相则能心定,使得真气聚集和运转,这是自然就能夺天地之造化,达到息息归根(下丹田)的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根本。

原文:苏子瞻养生颂曰,

已飢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死无犯,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雨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

译文:《苏子瞻养生颂》里说,

饿了就吃,不要吃饱就停止(七分饱)。然后去室外散步散心,等到没有饱腹感了之后,再进房练功。时间不限,姿势随意,只在练功静修,身体如同木偶不动。我经常跟自己说,我身体现在这种状况(一直在坚持练功),如果有稍许动摇,即便是一点点,就会前功尽弃(就是说练功一定要坚持,不能断一天,稍微一断就前功尽弃)。就像商鞅的法律,孙子的号令一样,一定要执行,直到死亡也不会放弃(练功直到死亡,一天都不能断)。

像佛家和老子练功方法,观鼻端来数呼吸,绵绵不绝若有若无,放松而自然,数到几百,心就能安静下来,身体不动,进入虚空的状态,不需要任何强制禁止,身心自然而静止。

数到几千,也许就数不下去了。这时有一种方法,正式称呼叫“随”,(意识)和气息一起出入,不要停止,而(意识)一旦自己停住了,不进也不出,忽然感觉这种气息,从毛孔中尽数全部散发出去,从此后各种疾病自行祛除,自然明了悟道(定能生慧)。就像盲人忽然恢复视力了,这时就不用别人来指路了。我这个老人,就讲这么多吧。

相关文章

  • 《勿药元诠》注解——调息

    第二节:调息 原文: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故迦文垂教,以视鼻端,自数出入息,为止观初门,...

  • 《勿药元诠》注解——总论

    《勿药元诠》清代初期,汪昂所著,共一卷,载与《医方集解》卷23,为养生学著作。 《勿药元诠》标题大意为:不吃药不看...

  • 《勿药元诠》注解——金丹秘诀

    第六节:金丹秘诀 原文:金丹秘诀曰,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功,真阳不走,戍亥二时,阴盛阳衰之候一手兜外肾,一手...

  • 《勿药元诠》注解——小周天

    第三节:小周天 原文:先要止念身心澄定,面东跏坐,{平坐亦可,但前膝不可低,肾子不可着物。} 呼吸平和,用三昧印,...

  • 《勿药元诠》注解——道经六字诀

    第四节:道经六字诀 原文:呵呼呬嘘吹嘻,每日自子至巳为六阳时,面东静坐,不必闭窗,亦不令风入,叩齿三十六通,舌搅口...

  • 《勿药元诠》注解——一秤金诀

    第五节:一秤金诀 原文: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嚥,水火相见,不拘行住坐卧,舌搅华池,抵上彧,候津生时,漱而嚥下...

  • 1.8 Java 注解annotation

    1.1 注解声明 Java注解Annotation,有声明注解和元注解 元注解:Java提供的元注解,所谓元注解就...

  • JavaSE进阶-注解:JavaSE元注解和JavaEE原生注解

    JavaSE元注解 在注解定义时,用在注解头部的注解,称为元注解,目前元注解在java.lang.annotati...

  • Java注解

    Java注解 1.注解的语法 2.元注解 2.1 元注解列表 元注解含义选项@Retention标识注解的存活阶段...

  • java - 注解

    1. 元注解 元注解:用在注解上的注解,java1.5后添加的4个元注解: @Target @Retention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勿药元诠》注解——调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fc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