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是什么,能吃吗
每逢填简历,总是少不了要填兴趣特长;每逢自我介绍,也少不了给自己的兴趣特长加个强调。兴趣和特长就是自己的标签,也是一个可以最快最便捷找到有可能和自己聊得来或者让自己被别人撩的通道。
我总是很喜欢跟别人说我有五花八门的兴趣爱好。我喜欢旅行、看书、唱歌、听音乐、画画、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弹吉他和古筝、做手工、做美食。一度觉得自己兴趣广泛,莫名有种喜悦感和幸福感。特别是到了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就各种嗨,幻想考完试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兴趣安排,于是想着想着就忘记复习了。
直到考试的时候,盯着卷子差点想把牙齿咬碎也想不到答案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地后悔为什么没有好好复习,为什么该做正事的时候就在那里想着要怎么玩。考完试痛苦劲过去之后,就放假。以为每天会像之前想的那样美好,读读英语画画油画和水墨,搞搞设计弹弹吉他,惺忪的自己却屈服在被窝里,迷迷糊糊睡醒打开电视过了一天又一天。
以至于别人问我特长的时候都是不够底气。你凭什么说你喜爱一样东西。
喜欢看书,但是一年却没有看过几本正儿八经的书,逛完书城抱着一摞新书回家,几个月都没拆过包装。
喜欢音乐,却也说不出民谣与爵士、摇滚的代表歌手,又有什么代表性强的作品。
喜欢画画和设计,却在旅游时看到毕加索、梵高真迹的时候丝毫不动鉴赏,也别说提出几个崇拜的设计师的名字、风格啦。
说是说热爱这些兴趣,但是真正抽时间出来用心地做确实少之又少,只有在任务艰巨紧迫的时候幻想着结束了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些,这种喜爱却成为了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不只是我,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吧。
之前看过一本教你怎么去思考的书,里面有个理论很特别,说当你要决定做不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的态度是“随便啦,你选择就好”,连思考都都懒得思考的时候,就证明你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这种方法也可以测试自己不适合做什么工作。回归正题,当我睡着床上不愿意起床,或者开着电视看着古装剧却懒得去拿吉他或者拿画笔的时候,我就疑惑,究竟自己真的喜欢这样东西吗?
只是不够喜爱和坚定
有朋友因为喜欢法语,报了网课一学就是一年多,硬生生自学成功,并且考了个法语的语言证,还跑去摩洛哥做志愿者,与当地人一起说法语一块生活了一个多月。
也有个同学很喜欢英语,大一开始跑去了不同的地方做口译,接笔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展会,入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专业名词翻资料翻到手抽筋,但是经过2年多的时间从一个“任人宰割”的大学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老师”。
不乏喜欢设计就打造自己工作室自己打版设计衣服的同学,也有热爱主持毕业放弃去四大从一个默默无闻要自己化妆的主持人到现在档期爆满的师姐,也有和自己专业不沾边却喜欢室内设计现在做家装公众号做得如火如荼的师姐。同学喜欢健身,风雨不改每周几次跑去健身房,自虐似得疯狂锻炼,身上的肌肉长了又实,实了又硬。真心佩服这些人。
为了喜爱而真心付出的人真不少,看看自己就惭愧。虽然老是安慰自己,喜爱不过是用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压力,兴趣就是兴趣,哪有那么多约束那么多框架,那么多规矩需要每天都去做啊。可是看到别人因为兴趣的一步步培养就慢慢改变了生活,羡慕也会渐渐滋生。
口口声声说爱,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把时间花在上面?

你的喜爱,今天廉价了吗
"一万小时理论"一度风靡于各种励志类、鸡汤类的书、微博、公众号,苦口婆心地劝读者们坚持一万小时,又或者是那种“21天养成一个习惯”、“番茄工作法”之类的,去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兴趣有所规划。我也很心动,只是一直是懒癌达人,老是找理由给自己不去好好规划自己的时间。
有些人嗤笑,当你爱你的男朋友、女朋友、父母的时候,你还需要规划什么时候打电话给他吗?好吧,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动自觉地打,但是总是有少数人,例如我,就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去打电话,并非不爱,也并非爱得不够深刻,只是因为过度爱才觉得以后有大把时间去做,所以无需急在一时。所以对于我们这种人啊,真的需要对自己的喜爱留下固定的空间,不要忙着忙着,或者懒着颓废着,就有理由给自己不去珍惜这些上天赐给自己最珍贵的天赋。
总是在想,要是小时候坚持学习跳舞,说不定现在的自己就是优雅的舞者,要是坚持学画画,要是坚持学古筝,要是坚持写书……
好吧,其实现在也不晚,就好像现在的我,终于把这篇文章敲了出来。

文/维扬卡的馅饼
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和备注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