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这个词语,写起来两个字,说起来一大串——一长段话,一大把辛酸泪。
在校内,减少作业量;在校外,减少校外培训。看似是减轻了学生负担,抚平了教育内卷,但这样一来,其实是优生更优,后进生更艰难。双减,减的是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而不是家长的责任和学生的自觉性,责任和自觉性的缺失,会导致学生走向另一个深渊,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差距岂不是越来越大?
所以,“双减”不能减父母的责任。作为一名二胎妈妈,我也焦虑,当听到一二年级完全没有考试之后,当老师的我也开始惶恐了。没有了“分数”,我拿什么衡量孩子的成长速度?但是这么多年,我的脑海里有清晰的认知,我们作为父母,需要督促孩子在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李玫瑾教授说过:“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该说就要说,该立规矩就立规矩。”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不少家长都不重视。有的是因为懒,有的是因为溺爱孩子,有的是怕影响亲子关系。但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放纵是祸害。没有规矩的爱,没有底线的纵容,孩子只会变成熊孩子,到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外面的世界,没有人会包容孩子的任性和为所欲为。孩子我行我素,做事不守规矩,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的代价。《管教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给他‘扎针’,长大给他翅膀。”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一生,小时候给他立的规矩,恰恰是在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教会孩子守规矩,敬畏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今“双减”已经成为国家强力推行的政策,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无从知晓,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会给我们这群农村孩子带来更多的竞争者——人家成绩好,而且综合素质高。因此我们在配合执行的过程中,不得不多思考一下这段话——“双减是国家的,而孩子是自家的,国家需要工人,至于谁家的孩子去做工人,谁家的孩子当白领,国家没说。”
这番话虽然是调侃,却也不无道理。现如今的状况,学生更多的时间回归了学校,摆脱了课外辅导机构,但是对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极度自律、自主的孩子,他们的优势更加明显了。
这周开始,学校响应“双减”政策,已经全面铺开课后服务工作,我们班参与率在92.5%,有三名同学持观望态度,若说是家里拿不出这800块钱,我想在2021年,这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询问原因之后,是孩子选择了安逸。然而如今的安逸,能成为以后的安逸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