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你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实现
写这篇文的灵感来自于一位友人读了有关红军长征一书后和我的一段对话,我从未想过长征这个毫无浪漫色彩的历史篇章居然能被其解读成另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论点,这触发了我的思考, 并将之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理想:对未来事务的想象或者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 然而理想又显得不怎么容易实现,否则就成了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相比之下,理想更广阔远大,更高深更宏观. 如果说三年内凑齐首付是目标,那么在曼哈顿有个学区房就是理想.
回顾一下长征的真实数据:
1. 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到1936年10月22日结束,历时2年零12天.
2. 出发时总人数统计不全面,没有一个确凿数字,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结束时的人数仅剩下出发时的1/10.
3. 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
4. 每百人拥有枪支40余,平均每枝枪不到56发子弹
5. 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6. 前后翻越40多座山脉,大多海拔4000米以上,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松潘草地
…….
如果把这些今天可以用电脑提前预算出来的数据做成PPT,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会在董事会以上极力反对进行这场‘必输’的长征项目. 无论是从时间,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还是即将要遭遇到的一系列高风险过程,还是从产出的角度计算得失,这个项目都不应该被放到提案上,甚至连讨论的必要性都没有,这是一个只有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赢面的项目.
如果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毫无疑问我会投反对票.
但是,如果我是老板?是创业者呢? 我会坚持‘长征’这个项目吗?
现实生活种我既不是老板,也没有创业史,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 只有老板和创业者(当然不是指全部的),会赞同长征,因为老板有着职业经理人不具备的信念和情怀,也有着担当和承受后果的勇气和责任感。” 这是友人嘴里冒出来的.
如果一件事,只有1%的成功率,职业经理人会直接放弃,但是有信念的创始人可能会坚持下去,并使用各种方法使这个1% 逐渐增加至20%,50% ,99% 直到成功完成. 这样的case 经常被称为‘奇迹’. 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评估了其不可实施性,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放弃.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因理想而产生,因行动而成真,然而奇迹也不多见,因为对于很多人,理想也只是想想,有的人也许连认真的想想都不曾有过,有的人想了想就过了,有的人精准的计算了一下投入产出然后把该项目扔进了废纸篓,少数开始执行的,则因为前面是山脉是沼泽便中途放弃了, 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还在坚持着,这一路上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需要具备反省的能力和及时调整方向的果决,需要克服内心的不确定时还能激励着同伴前行…
前几天老二问我:“在通往高处的阶梯中,哪一条路是最好走的?学术?政途?钱途?…”
我蹲下身来看着他的眼睛很严肃的一字一顿:“孩子,没有一条路是相对好走的,每一条通往高处的路,都异常险峻. 但是只要你一直在走,就好过什么都不做。”

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老板,创业者,兜里揣着理想和信念前行,而不是在最初的时候就成为了职业经理人精确的计算着得失. 理想还是要有的,因为它有实现的概率,且你可以改变这个概率,哪怕最后未达到目的地,至少你也离之更近,且一路上的风景,足够吹上一辈子的牛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