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了一节一年级的《端午粽》,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导写字。
片段实录:
师:出示“节 午 豆”观察这三个字共同的地方及特点。
生:.他们都有一笔长横。
师:发现什么不一样吗?
生:在田字格中位置不一样。节的长横在横中线最上面,豆的长横在横中线下面,午的长横在横中线上。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一写这个字,然后描红。
生:看老师写后描红。
老师注重了对写字的指导,学生知道了写这三个字的间架结构。但是学生看了之后,就只让学生描红,学生没有脱离字的模子独立完成书写任务。课后我们在讨论的时候,针对这个环节提出了质疑。老师说,为了把当堂课的环节完成。就没有让学生另外写字。
试问,我们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给观课者一个漂亮的完整课堂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老师心中是否始终装着孩子。光描红不让学生写,就好比我们学插秧,只听师傅讲方法,但是到插秧的时候 ,却就在田埂上转一圈,双脚没有踩到田里面去。插秧者就把秧苗洒在水田里,至于是怎么东倒西歪就不管了。
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心中始终要装着孩子。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的和美课堂。
如何落实学力延伸?
本学期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和大峡谷办事处老师交流了课外阅读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住宿学校如何落实学力延伸的环节即课外阅读的任务。
最后我们总结出:每个学期的阅读首先要有计划。针对阅读课中需要拓展的书目和文章,老师开学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然后在开学时带领同学们列出一个读熟的计划,读的书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类。接着根据教学进度列出相应时间段应读的书目。四步就是时间保证, 每天至少读半小时课外书。五,读后要有检查和评价。六,最重要的一点,老师自己要先读计划内的书, 为孩子们怎么选出优质的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