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自明清遗留下来的徽派古建筑、民居,至今概有五六百年了。面对它,仿佛可以看见似曾熟悉的历史生活画卷,岁月的时光如云似烟缥缥缈缈在无形的时空。站在当下,放眼若干年以后,我想也会感到是“匆匆那年”吧。
“一袭烟雨罩江南,两袖清风论古今”,说的就是安徽的宏村,它是徽文化的集中发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宏村隶属黟县,位于黄山市的西面,距黄山风景区汤口镇三十余公里,车程约四十分钟。


一早四点半,仍是在一番叫喊吵闹声中醒来。夸张的是,窗外导游的集合说话声通过扩音喇叭直振脑耳。七点刚过,退房出来吃早餐,一碗稀饭两根油条七元。不忙慌地直等到八点钟,去车站坐八点二十分往宏村的车。
汤口所在车站即新国线黄山风景区汽车站,周边长途与上黄山的专线车都在一个车站。从靠右边进入,只见车站广场内仍然像是昨天早上自己经历的一样场景,一拨拨人潮集中排队绕着游走,像在做着游戏,然后一拨拨钻进一辆辆车子,很快一辆接一辆发出上山。我就感到似乎松了一口气。而往宏村,或乘长途的乘客就很稀松。
这期间来黄山游玩的,可以断定百分八九十是省内游客,很大一部分人是自驾来的。像我这样的自行散客较少,上宏村车的人不到十个,不过仍然八点二十分准时发车。
应该是昨晚休息得还算好,坐在车上并没有感到不适,所以在车辆行驶途中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
从汤口到宏村先是一半国道,后是一半省道。基本是沿着河流走向,两面是山,一边是村庄小楼人家,一边是河,河连延着不高的山,山上多一丛丛毛竹。毛竹细瘦,显得却不脆弱,感觉有股很强的韧性。其间有一块一块的山茶,修剪齐整,低矮,圆形,一棵棵远望宛如一盆盆多肉。
虽弯道较多,却没有家乡的村镇连接的山间公路的险,较为平缓。在山乡间开车惯了的司机,弯来弯去也十分从容。所见途中风貌与家乡颇为相似,公路边有许多人家开着旅馆,兼停车吃饭,一家家门前打着不同的招牌。与往家乡明堂山、天峡风景区的路途风貌相似。
九点十五分到达宏村。从西门进去,沿村前南湖朝西向里走,游走了近两个小时,又转到南湖前,阳光照着,懒懒地坐望眼前来来去去的游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南湖书院,月沼,村口古树。
要说古村,今日见了常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个是之前曾看过的古村、古镇,如绍兴安昌古镇,鲁迅故居,苏州园林,惠州范和村,貌似大同小异;二个是从电视媒体上看见过照片。在远离城市的钢筋水泥的森林,这里的青砖黑瓦,斑驳中总让人别有感受。接近自然,再现朴实,让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回归自我意识。
宏村背靠北面的黄山余脉,整个看来是处于盆地一片开阔地带。家乡的美丽乡村水畈村有相似的气质,想象夕阳斜落,人静炊烟升起,就会有一种悠然南山的意境。





只是宏村的建筑凸现实用的民居气质,现如今基本仍有人家居住生活,并开起了客栈,饭馆,或工艺品小店,小吃店等,一家家古朴的门里,布致精细,有情怀有情调。不像有的地方的古村荒废没人居住,徒留古老的建筑。也没有鲁迅故居,更没有苏州园林的古建筑中的那种贵族气质。当然,南湖书院内的大堂、院内的廊檐斗拱建造也十分精湛,了得。
这里原说是一支汪姓人避之前的住宅火灾而选择这块新的风水宝地,其整个古村落的布局凸显于水源的修造,门前的南湖,中心的月沼池,以及穿过各家各巷间的水渠等,既能很好的使用水的方便,也给居住环境增添活力。
古老的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门前竹匾篮里摆晒的竹笋干,盐菜,腊肉,富有本地的色彩,透出浓厚的烟火生活气息。
想起一个月前看的影片《三城记》,汤唯与,坐在古村前的一个画面,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宏村?
总体感受是走马观花,人仍很多,停车场全是车,加上昨天上黄山走了三万余步,今天也过了一万五千步了,仍是累的。所以,风景是美的,只是没有平静的用心去感受去欣赏。
对于黄山的石、松,宏村的徽派古建筑,虽然是匆匆一瞥,没有特别的震撼,但想一想,仍然是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