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时候我因为口才不错,学习成绩也好,每每有领导来学校视察或是遇到重要场合,就被老师选中去代表全校学生讲话。在讲话的开始,总喜欢说一句:“我谨代表全体学生,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大之后想想,也是挺好笑的。
我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想过那些被代表的“全体学生”的真实感受吗?当然没有了。我只是当在自己可以发声时,习惯于去代表别人,以显示我的支持者众多。
只要稍微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能知道,领导的发言这么无聊,谁会真正由衷地欢迎呢?可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连那一点点“设身处地”都懒得去付出,只要我们轻飘飘地说出“代表”这个词,就仿佛我们说的都是真的一样。

2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女孩子上节目时说,这么多年来一直都交不到男朋友,原因是她的闺蜜帮她挡掉了太多的桃花,每当她要谈恋爱时,都会遭到闺蜜的阻止。
在节目现场,那个好心的闺蜜十分不解,也十分愤怒地表白着自己:“我只是替她挡掉那些烂桃花,那些男孩子根本就配不上她啊!难道这样也有错吗?”
以前看《小时代》的时候,顾里和南湘在生日宴上大打出手、互泼红酒,好一场狗血大戏。根本原因不过是当年顾里作为闺蜜的那一点好心,她自以为是地代南湘去帮她摆平贪得无厌的男友,最后不仅伤害了自己,也没得到一点点感激,反而让友情出现了难以磨平的裂痕。
好心的闺蜜和顾里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在代表别人时,往往觉得自己是站在一个正义的立场上。“正义”,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助你走向正确的立场,难道你还会不想接受吗?
可我们经常会忽略,这个世界不只有“正义”和“邪恶”,更多时候,我们处于那些看起来不怎么美好的灰色地带。
在节目里,追那个女孩子的男生很可能条件确实都不怎么好,但也许她只是喜欢那些男生的体贴和用心,又或者,她只是真的很想试试谈一场恋爱,对象是谁都没太大关系。而被男友敲诈胁迫的南湘,哪怕对之深恶痛绝,也还是抵不过一个爱字。至少在顾里出手的那一刻,她还愿意被爱情束缚和勒索,她自己走不出来,又何必硬生生把她撕裂呢?
当我们义正言辞地要把生活在灰色地带的人们带出时,是否有瞬间曾经考虑过,也许她们此刻并不想曝晒在阳光下,只是想要默默地留在自己的那个小世界。也许这个世界并不够好,但此时此刻,她真的很需要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那么多人的目光和关注,只要寻找一个自己舒服的解决方式就好了。
也许你会说:正义不好吗?光明不好吗?我要拉他出来,是在帮助他,长痛不如短痛啊。
正义当然好。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光明,但从灰色走向光明,往往都需要经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光。有些人很勇敢,他们选择走出来;而有些人则有些脆弱、也有些无奈,他们选择继续留在灰色地带,又何必非要让他们和你一样阳光呢?
我承认你们都很有道理,你们传递来的东西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只是有一点点心疼那些被迫拥抱正义的人们。
光明虽好,但太炙热。当我们还没有适应那种炙热的时候,如果离得太近,就可能会将人灼伤啊。

3
说到这儿,不知道是否有人想起最近的一个热点事件。在这里我不想再提她的名字,是因为我觉得但凡是有些同情她的人,都应该在讨论事件本身的同时,少提她的名字,减少对她本人的曝光,这才是我们能够为她做的最善良的一件事。
首先我必须要承认,网友们说得都是很对很对的,营销号们的价值观也没有错。女性理所应当得到尊重,不尊重女性的风俗理所应当被人们所关注、批评和取缔。而那些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人们,也理所应当拿出一个正式的道歉。
只是,我们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方式,是否也应该多多少少地考虑到被害人的情绪呢?被营销号屡屡点名,被数以万计的网友们“代表”着要求道歉,被一次又一次地以这样的形式推上热搜,最后为了挽回局面,只能选择站在镜头面前哽咽着道歉。
那些口口声声说着“心疼她出来道歉”的人,是否想到过,也许正是你们曾经递出的那份炙热的所谓关心,让她不得不站到人前来接受第二次伤害。
对我们而言,一句“xxx必须向xxx道歉”只是键盘上轻描淡写的几个字,没人会知道你是谁,更不会有人因为你说了这样的话就对你心存芥蒂。我们维护“正义”的成本只消动几下手指,而对于当事人来说,要她真的站出来伸张正义,就很有可能会牺牲自己的人脉、友情,甚至前途。
或许你会说,这个世界怎么能这么不公平呢?如果我们今天让步了,下一个被牺牲的就是我们自己。或许你会说,她是名人,她就应该出来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或许你会说,她们的行为已经暴露在镜头下,那就不能再去怪罪舆论的指责。
我不能否认以上所有的理由,但只是觉得当事人有些可怜而已。
因为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而选择发出声音的大多数人,都并没有把当事人拉出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的能力。他们只是渴求一个公平的环境,所以选择了一个人,以代表她的名义,来表达自身的诉求。
我承认这些发声都是情有可原的,而且也都出于好心,甚至在长远发展上想,也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发展的。
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有一天成为受害者,我们就能强迫那个本不想牺牲的人站在台前来做出牺牲吗?若是如此,我们又和加害者有何区别呢?当我们还没有成为那个真正能够帮助被害者的人,贸贸然地为之发声,丝毫不理会最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是否有些不负责任呢?
你自以为是地代表被害者发声之后,带给她的,很可能就是那些真正掌控着她命运的人带来的更严重的伤害。
而你,轻轻地拍拍手上的灰尘,毫发无损。哪怕有一天真的看到了她因此而遭受的再次伤害,也只能遗憾地摇头说一句:“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对她呢?真是太可怜了,这个社会真是太不公平了。”你很满意,为自己充裕的同情心和满腔的正义感而感动。
是的,在每一次革命中,都需要有人牺牲。
但我想,牺牲的前提至少应该是自愿的。
关于这件事,我很欣赏暴走团队发出的视频。至少在通篇,他们没有指名道姓,只是采取了“某艺人”来替代。而对于一个艺人来说,没有指名道姓,就也没有必须出来回应的原因了。
如果你选择发声,请别再无数次地提起那个女孩的名字,就仅仅以你自己的名义吧。因为无论何时,我们能够代表的只有自己,永远别以“对她好”甚至是“对社会好”的名义来代表别人,因为那个别人,很可能真的不需要你的代表。

4
小时候的我,懵懂无知地站在讲台上,代表同学们去感谢一下领导的光临,充其量只是让大家多听几次无聊的讲话。
长大后,我们不再需要在众人中被选中才能登上讲台,拿到那个代表话语权的麦克风。我们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我们随随便便代表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都可能会让数以千万计的人看到,而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又会有几何呢?
在这个越来越容易发声的时代,我们是否太习惯于去代表别人?
自以为别人会和自己产生共情,然后轻而易举地去代表、去概括,一旦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这样的方式,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站在那个“被别人代表”的位置上,被迫地站出来,说一些本没有必要说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