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肯定都来过青岛,不管是过来旅游还 是在这边上学,所以大家肯定对青岛都不陌生,印象中的青岛应该是“绿树红瓦,碧海蓝天”。
青岛在近代被德国占领过,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规划建设。这让青岛老城区的面貌与其他千城一面的城市完全不同。后来民国时期,很多大文豪都在青岛待过,老舍、康有为、沈从文等等,这无疑又给青岛增添了很多文化气息。还有中山路、栈桥、八大关、鲁迅公园、海底世界等等这些标志性景点。
但是我在这里待得久了之后,发现这些所谓的景点已经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在我心中,这些景点甚至已经不能代表青岛了。这种旅游业越来越同质化,越是名胜古迹,越是在吃老本,没有任何的进步。景点被各种小商小贩占据,他们一直是以一种反正游客只来一次,我只赚他一次钱就可以的心情来做生意,从来不精进自己,只想着怎么赚游客的钱。不只是青岛,像苏州也是,这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老城区反而渐渐失去了魅力,老城区被小商小贩,和慕名而来,蜂拥而至的游客占据。
苏州的古典园林的确很美,但是想想看,苏州当代有没有出现新的现代园林;青岛德式建筑的确很美,但是当代青岛有没有出现新的优秀建筑,真的不多啊。历史固然很美,但是我们不能只向以前看吧,未来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创造经典,为什么不能邀请出色的当代建筑师,设计属于这个时代新园林、新建筑。
在青岛的某些角落里,反而能发现感动人的地方。
老舍公园,我印象中,最能让我感受到老青岛的生命的地方应该就是老舍公园了。我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老舍公园是在青岛老城区的一个狭长的小公园,具体的建造时期应该在90年代,周围是居民区和各种小商铺,还有一个小学。
坐在公园椅子上,向四周望去,有在打牌的大爷,有带着孙女散步的爷爷,也有遛狗的阿姨,也有散步的一家三口。能感受到那种延续了好久的生活气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个地方找到归属。不像现在的大型公园,大的一望无际。规模很小,但是 很丰富,让人感觉很放松。
我有时在这里坐上整整一下午也不会觉得枯燥,一直到旁边的小学放学,放学后,各种可爱的小朋友从学校飞奔出来,出了学校门口他们就走进了老舍公园,有赶着回家的,有的还成群结队的在公园疯玩一通,有的是家长领着在公园坐一会儿聊聊今天在学校都干了些什么,然后才回家。
种种情形,让我想起《begin again》里的一段话,记得男主角和女主角坐在纽约街头,男主角看到路上形形色色的路人走过,感慨道:
That’s what I love about music. One of the most banal scenes is suddenly invested with so much meaning. All these banalities, they are suddenly turned into these beautiful effervescent pearls.
是的,不管建筑还是城市,也不是如此吗。衣食住行,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但是这些东西却又充满了魅力,每件小事聚集起来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城市中、建筑中、公园中,各式各样的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他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在演出自己也在观看别人。一个城市之所以吸引我们,就是因为本地人真实的生活,不加修饰的生活。
好的建筑、城市还太少,不是我们做不到,是我们忽略了我们最朴实最真实的一面,而去追求不属于我们,离我们太过遥远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