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限的,到底多少内容合适。这就涉及一个课堂容量的问题。
课堂容量过大不好。水满则溢,学生接受不了过多过量的教学内容。“摊大饼”式的教学,贪大贪全,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学生一节课下来,看似学了很多内容,实际上,课堂效率极低,没有学到多少真东西。俗话说水过地皮湿,这样的教学,水过了地皮也不会湿多少。要解决容量过大的问题,需要老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根据学情选取适当适量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堂容量过小也不好。一节课时间这么宝贵,结果教学内容却很少。师生很快就把这个“馒头”吃完了,还在反复咀嚼,没有滋味,没有快乐,没有多少进步。要解决可能容量小的问题,一是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多参与。学生的参与度高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课堂也就有了厚度。 三是小题大做。从一个小的问题拓展开来,就如湖中的涟漪一样,不断荡漾。一点穷追,拓展挖掘,逐层深入,曲径通幽,一节课照常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其实,课堂容量不仅涉及“量”,还要牵扯到课堂“质”的问题。“质与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质依附于一定的量,量终究服务于质。没有质的量,毫无意义可言。”一筐烂桃,再多也是不好的。新鲜干净而又可口的桃子,多吃几个,也是好的。
说实话,我还是不大喜欢“容量”这个词,用容量这个词,好像学生就是被灌输的对象。其实一节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教学的影响是无限的,学生的成长也是无限的。所以让课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显得格外重要。
(济南历城二中 李矿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