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身的时候买哪些东西可以提高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昨天照例在逛简书时,听到对面两朋友在谈论知乎上这个话题,一人支持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人说生活应该追求实际与实用。我是第一次听到仪式感这个词,我就在思考什么是仪式感,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百度一下,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为一件事投入心思与精力。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在生活中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狐狸口中的某一时刻便是仪式感,是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比如睡觉时温暖的小夜灯,珍藏的每一次演唱会票和喜爱的歌手的cd,阳台上优雅的多肉,整齐明亮的衣柜等等,这些在别人看来或许幼稚可笑,但是却是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的体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衷于柴米油盐中的小确幸。于我而言,这样的仪式感是能增加幸福感的,在某一个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刻,突然一张过去的cd,一盏书房角落的台灯,却能让我们坚定信心,在夜晚中给予我们光亮。它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慢下来,让我们在喧嚣世俗的社会中思考,思考如何度过生命,如何享受生活赋予的挑战与成就。
但是当这个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我浏览了知乎和简书等等一些媒体上的有关文章,以及生活中的朋友圈和对照自身的一些行为习惯,它好像变味了,似乎与强迫症、跟风扯上了关系。
先说我自己吧,我在暑假开始喜欢吉他和手帐,网购了教材和一堆用品,也开始学着别人制定计划,在备忘录里明确每天的任务,例如早上8-9点背六级单词,9-10点读书,诸如此类。然后每天也拍照,在朋友圈享受朋友们的点赞和表扬,美其名曰“仪式感”,但是实际上我却坚持了几天,然后销声匿迹,不了了之。我想从我身上我看到的是浮躁和虚伪,为了追求所谓仪式感,我没有客观考虑实际,一心想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导致最后自欺欺人,盲目跟风。除此之外,我有个特别奇怪的习惯,例如双手拍桌子,动的顺序可以是先左再右,再一起拍,或者是先一起拍,再左再右,如果设左手为1,右手为2,双手一起为3,那么动的顺序就有123、132、213、231、312、321这么几种,如果我现实中动用了其中一个顺序,我便必须将所有顺序拍一遍,不然我很不习惯,这算是我的仪式感吗?我想不是,它大概是一种强迫症吧。
在知乎上看到几个例子,一是小时候与父母怄气,拿几粒饭粒跑到屋檐下,将饭粒放在地上,等蚂蚁来搬,饭粒搬走之前哪里也不会去,更不会接受父母的道歉;二与姑娘相处,分手必须要说分手,在一起必须要说在一起,绝对不搞暧昧,不搞藕断丝连,一切感情的开始与结束,都想要一个简单而郑重的仪式。在完成仪式之前,内心的重负才能够放下,至于那饭粒和蚂蚁等,我都不会再关心。我想这并不是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点滴的幸福的仪式感,这只能称为所谓的“仪式感”,更严重可以称之为刻意的强迫症。这样的例子和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它也许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不是对生活自然的尊重。
仪式感,不是让我们刻意去营造某一种氛围,不是让我们必须和他人一样进屋之后点一炷香,静观时间流逝;不是让我们在春节晚上必须走上大街与大家一起放鞭炮狂欢。它不是必须,不是刻意,而是自然,是一种小习惯。他人是他人,人生来不同,何必跟风刻意让自己生活充满所谓“仪式感”,问问自己这样真的幸福吗?或是未完成此类仪式而产生负面情绪和包袱,在现实生活中寸步难行。这样的人大多数生活依旧浑浑噩噩,并不会因此有多大改变,制定的计划也仅仅写在纸上,接下来就是无尽的后悔。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抛弃所谓的“仪式感”,遵循内心,追求真实,在做这些事之前,哪怕收集邮票,收集球鞋与球衣等等,我们不是为了做而去做,而是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我真的喜欢,我真的需要,它能带给我温暖与快乐。真正的仪式感,是能让平凡生活发光,是对庸常生活的回击,社群经营需要仪式感,家庭运营需要仪式感,前提是它是我们用心对待生活的表现。
文末想再次说明一下,仪式感能增加小确幸,但是刻意跟风的所谓的“仪式感”并不能,它只会让我们更加后悔,丧失斗志,郁郁寡欢。遵循内心,追求真实,既然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们就要用来追寻黑夜的光明,寻找点滴中的快乐与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