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和文章是有区别的,我要写的是文章而非文字。
但现在看到许多文字,确实只能称之为文字的东西,都不能叫作文章。
文章必定要有核心的东西,有优美的结构,有让人领悟的思绪,有值得回味的冲动。
而现在流利的许多文字都不具有这些特性,更多的是看完了会有那么一点觉得还可以,冲动地去点击分享一下,过后就没有过后了;这些东西不能长久,读完就放下不会再去读了。因为一旦你再次去读这些文章,你会发现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怀疑当初自己为什么会分享这些不值一提的文字,你会毫无怜惜地把这些文字删除掉。
心境不一样,见识不一样,知识也不一样了;人是会不断地进步的,心境也会随着日益地经历不断发生变化,而当时分享这些文字只是由于这些文字刚好触及了当时的情绪吧;而非真的值得你一读再读。
现在这个社会很容易会被带着前行,许多时候我们都是生活在别人或大众的认识世界里,大伙觉得好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对的。
确实这些大众都认为好的东西不会太差;但是否适合自己却并不一定;可能只是由于大众的引导,我们自己也自认为这是好文字好值得收藏的东西;也可能是看到大众都分享都收藏了,我不收藏反而觉得自己没跟大众在同一个认识层面。这些趋同的心理让我们生活在大众认识一致性的环境下,我们安于生活在这样的氛围,渐渐地我们也懒得去思考为什么,也不愿意去思考这些东西的真假;毕竟对许多人来说思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既然现在已经有人帮我们想好,我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直接用就好了。
许多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不去理会这个概念或者这个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正确,只要当时的感觉是真的认为它是好的,就采纳。有这样的心理,往往还会给自己一个十分合情合理的解释,我那有那么多时间去论证它的真伪,你看这么多人都用这些东西,那肯定是好的,我也用就对了;反正要错大家伙一齐错,没事,就用这个吧。往往这些借口在我无理地采用某些文字的时候就会蹦出来,尽管内心很抗拒;但懒惰的本性却一次次地说服了不要去计较这个。既而往之,现在的我们早已失去了追求真理的那股劲了。
但如果想真正成为影响力,真正想做成一件事情;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结论。
输入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纵然它是正确的,也不一定是合适你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运用和采纳输入的东西。如何运用和知道自己采纳的东西已经融入脑海,最好的办法是输出,只有输出不断地输出才能把输入的东西变成自己脑海的神经元。
一件事情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只讲一遍可能连自己都没能消化点;但如果不断地讲不停地复述并且每次的讲解都有变化,那么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件事这个故事就被你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同样这个道理就被你认为是放之于四海均正确的道理了。
而文章就是要起到这种能让人不断去阅读,反复深读的效果;而非文字只能浅尝辄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