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

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

作者: 书懒懒 | 来源:发表于2021-11-18 21:47 被阅读0次

你好,欢迎收听《行为金融学》课,在第一讲,我会带你快速理解,什么是“行为金融学”,它与传统金融学的差异是什么,它的“根”又是长在哪里的。

* 看待任何领域事物,“应该是”的视角让你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助你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2011 年 11 月,哈佛大学爆出了一件新闻,70 名哈佛大学学生集体退选了经济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门课。

曼昆是谁啊?经济学大牛,他写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本书是全世界大多数高校经济学的专用教材。

但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学生们竟然质疑他说,“曼昆,你告诉我们,世界有多理性,市场多么有效,那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世界运行还有其他规律?”

学生罢选曼昆的课,倒不是说曼昆教得有什么问题,而是借此对教育制度发难,认为学校不该只传授一种知识。

这件事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反思,在高校里,只开设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学的课程可能是有问题的,应该告诉学生世界是多元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自己去思考、辨别究竟应该用哪种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件事的后续发展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哈佛在内的很多高校开设了《行为金融学》课程,而它也开始颠覆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传统认知。

行为金融学是怎么认识世界的?

我给你讲一个芝加哥大学流传的笑话。有人惊呼,地上有一百块钱。传统金融学家说,这不可能,地上不应该有一百元钱的,有的话早被捡走了;而行为金融学家说,怎么不可能啊,他跑去一看,果然有,开开心心地捡走了 100 块。

你看,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均衡来看,地上不应该有一百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

行为金融学认为,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决策,这会出问题。就像监管者面对市场时,不能认为市场从长期来看总是对的,就不管它了,要是早点干预市场,说不定金融危机都不会发生。

你仔细想想,其实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思考问题。

比如,物理学从“应该是”角度来看待宇宙的运行规律,在物理学看来,一切都是均衡的呈现。而在生物学看来,每一个物种“实际是”在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中,捕捉自己的生存机会,以完成自我的迭代升级。

再比如说,在司法领域,法学家从“应该是”的角度,保证整个司法体系维持着长远的公平;而律师搜集证据,从“实际是”的角度,为自己的委托人争取权益。

那么同时拥有这两种视角对你有什么用呢?你看待任何领域的事物,“应该是”的视角让你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助你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好,你已经理解了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不同视角了,现在我再告诉你这两种视角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根本分歧如果我们把传统金融学比喻成一棵大树,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越是根上的理论,越基础。任何学术进步,都是在这棵树上的某个部位又生了新芽、发了新叶。如果根上的理论不成立,那么整棵树就要坍塌了。

那么,行为金融学是在树的什么位置与传统金融学分开了呢?

答案是:根。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是从根上分开来的。

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长成了两棵完整的大树。

然而,树冠部分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传统金融学研究哪些问题,行为金融学同样研究这些问题。只不过,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结论就大相径庭。

那么,两棵树的根有何不同?

我先举个例子让你理解传统金融学植根于哪里。

经常有人问我,陆老师,我们家孩子以后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应该学什么专业呢?

我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而且有个“标准”答案。

金融学,从学科分类来说,是二级学科,它的一级学科是经济学,准确地说,叫应用经济学。你知不知道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是数学。所以,答案很简单,本科学基础学科数学,硕士转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博士转二级学科金融学。这就是金融学标准的培养路径。

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学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在金融市场的展现而已。而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或者说树的根是——人是理性的。

简而言之,就是所有人的决策都是可以用数学计算出来,就像机器人一样精确。理性人你也可以理解为机器人。机器人不会出错。因此,均衡的市场条件下,任何时刻观察到的金融资产价格都是那个时刻所有信息的准确反映。

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它是传统金融学根上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2013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接下来我们对比看看,行为金融学的根在哪儿。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有两位学者,一位是金融学家,一位是心理学家,他们常在一起聊天,金融学家说,我们研究金融市场的……问题,结论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就说,这好像不对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结果不会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说得确实没错儿,金融学从根本上说,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与“人”相关的社会运行的规律。金融市场买什么、卖什么的决策都是人做出的。那么金融学当然应该先从人出发来研究问题,而不是从数学出发来研究问题,而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因此,这两个学者开始系统地从心理学出发来研究金融学,开创了行为金融学科,这两位学者就是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2002 年,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这个学科正式被学术界所认可。可惜的是,特沃斯基英年早逝,错过了这份荣耀。

行为金融学的特点我们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行为金融学”由“行为”二字加“金融学”构成,“行为”取自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它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自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创立了行为金融学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学科更能解释金融市场的各种现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这个学派的理论迅速成长,逐渐形成了与传统金融学对峙的态势。

到了 20 世纪末,甚至有学者说:“我预测,行为金融学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一个多余的术语,因为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别的金融学呢?”说这句话的人也是一个行为金融学家,叫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他是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是,行为金融学也没有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学,两个理论都在发展。

但是,相比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实战。有意思的是,理查德·塞勒常常被称为“临床经济学家”。

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

行为金融学最擅长的是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我们现在常常见到的所谓“量化交易策略”绝大多数都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的。

你在金融市场上看到的一些原来是大学里的金融学教授,后来转做投资实务的,一般都是行为金融学家,而传统金融学家做研究的多、做实务的少。所以,请珍惜给你讲《行为金融学》课的人,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讲着讲着就转去做投资实务了。道理很简单,因为收益高嘛。

而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交易策略甚至不需要组建一个庞大的团队,也不需要雇佣很多的分析师,去一家家公司做调研。很多成功的行为金融交易团队甚至只有几个人。

听上去是不是很神奇?

听完我的课,你也一样能做到。

总结传统金融学从“应该是”的视角寻找长期均衡的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用“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具体的金融决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无法战胜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战胜市场是可能的。

原因是,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

我还希望你记住的是,我今天讲的学科树的故事。这样,你的学习就可以逐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收获碎片化的信息。

陆蓉

这一讲的最后,我想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如果你要买股票,好公司的股票是不是就是好股票?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答案和我交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将会在下一讲告诉你。

我们下期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er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