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七·六九】
卢湘艖拔贡,朝考被斥,捐州判,赴皖需次。《自嘲》云:“不为折腰吏,权作磕头虫。”
卢元琰,字湘艖(音chā),清代画家,拔贡,朝考被斥,捐州判。
拔贡,音bá gòng,意思是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朝考,音cháo kǎo,朝,意指朝廷。考,意指考试。清代新科进士取得出身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考试以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考试后,按朝考成绩,结合殿试与复试(指会试后的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疑会试有弊举行,再进行复试。雍正、乾隆时常有,无定例,嘉庆定为令)名次,择其最优者为庶吉士,其余用为主事、中书、知县等职。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四节:“殿试传胪后三日,于保和殿举行进士朝考,专为选庶吉士而设。”又“朝考题目,雍正五年,定为诏,论、奏议各一篇。乾隆十六年,为论,奏议、诗、赋各一篇,汤对松于赋、论、议外,作试帖诗四首,取列第一。三十六年,定诗止作一首,不准多作。嘉庆二十年后,均以论、赋、诗三项命题。光绪二十七年,废试帖诗,论、疏如旧,派亲王监场,御史弥封。钦派阅卷大臣评定试卷,分列一、二、三等,将前十名卷进呈,送军机处请旨,一等第一名为朝元。”
需次,旧时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宋·楼钥《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诗:“九江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