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是禅宗经典,智慧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具体的历史大家可以百度。
我这里以我的拙见,用简单的一些哲理,浅显的佛学,并结合当下来稍微做点解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翻译如下: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1.对话式
基本上佛经都是对话式的,也就是别人问佛祖问题,佛祖帮你解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解释佛教的真谛。
这种一问一答的句式就像我们普通人说话一样,感觉很亲切,很有画面感,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但是这种对话式,里面有一些是无用的话,精妙的语录很少,因此我们要寻找一些关键的话。
佛经基本都不是佛祖写的,都是弟子们或者再传弟子听佛祖说的,然后记录下来,就像《论语》是后来人凭着记忆写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记忆这种东西不是百分百记得住的。上午记得,下午就忘记了,所以记忆时常出差错。
虽然佛经是很多人共同回忆的,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按照佛祖的本意。
佛祖说:“不立文字,直指吾心”。可见文字这种东西不能绝对的记录佛祖的本意。
注:为什么说基本佛经都不是佛祖写的,因为佛经太多了,浩如烟海,谁知道突然有几本是佛祖写的呢,还有密宗(藏传佛教)里的《大日经》是大日如来秘密宣说的。
2.礼节礼法
你看那个长老右肩袒露,右膝着地,为何会这样?其实这是印度的一种礼节,一种俗礼。
这就很好理解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我们只要知道这种行为都是尊重别人就行了。
既然长老这么尊重佛祖,佛祖当然要表示什么,所以后面就开始教导他了。
一开始佛教也没规定什么礼节,只是按照印度当时的方式进行。毕竟他们是印度人,对这种历来的礼节就很容易接受了,要是放到中国,就感觉有点奇怪了。印度人的世界我们不懂呀。
合掌就是合十,也是印度自古以来的礼法。印度人认为右手是神圣之手,左手是不净之手。合十就是神圣和不净合一,是人类最真实的一面。你看,你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是不是对别人的尊重。
同样这是印度礼法,佛教就沿用了。在佛教以前印度就是一个文明国度,已经有了很多的礼节礼法。
印度人认为右手很神圣,也许就是保持一直用右手抓饭的原因吧,吃饭也是很神圣的哦。
3.更高级的普通人
长老开始问佛祖了,说:“你经常教导菩萨修行,让他们这么的厉害,那我们普通人也想变这么厉害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看佛经,要把菩萨当做很厉害的人,把佛祖当做超级厉害的人,而我们都是普通人。
因为佛祖本来就是人,是一个觉悟的人,拥有无上智慧的人。
我们既然要学习经文,就不能一直处于偶像崇拜之中,我们是要学习佛教中的道理,然后渐渐觉悟,最后自己也变成佛。要有这种目标去学习,虽然是不可能达成的,但是要努力精进。
这个长老就很努力的要变成佛,所以他问了很多成佛的问题。
4·虚心求问
长老很虚心的问了成佛的法门,佛祖非常的高兴,很认可他这么问,说道:“你今天这么问成佛法门,我很高兴,我接下就会讲解如何成佛的法门。”
能称得上是长老的人肯定是一个德高望重,很有智慧的人(这个长老是佛祖十大弟子最善于解答空理的人)。看一个长老还这么的好学,好问,可见是多么的优秀。佛祖看到这么好的弟子,能不倾力传授吗?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种态度,不懂就问,别不要怕不好意思,但是问问题要问到点子上,要掌握技巧。就像长老一下就问关于降服自己的心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是一个非常非常难的问题。佛祖听了,就很高兴,能问这样的问题,说明学习已经非常扎实,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所以记住,不要问别人一些小问题,那是浪费别人时间,问,就要问难的问题,而且保证他能回答才好。
最后长老还不忘讲客气的话,愿乐欲闻。我们向人求教,就要低头,客客气气得,保持谦恭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