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真的为一个梨子而对战。
梨子只是一个梨子,因为梨子很便宜,梨子的数量几乎等于无限。而且就算是一个例子,两个人也不会为次而两败俱伤或者你死我活,毕竟只是口腹之欲。
我们的战争,是为了抢夺更优资源。
两个拳击手站在舞台上,中间摆个梨子,岂不是很搞笑。
可能我们会为梨子而战,如果这是两个人在沙漠里步行三天找到的唯一食物。
但是我们应该不会为了天空二战,因为......对手太强了。当对手太强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
太弱,太强,都不会被称为对手。
那么对手是?
对手在你的对面,对手是街对面和你做类似业务的小店。对手是在竞标台和你对望的投标者。对手是类似的平台,类似的公司,或者有类似边界的行业。
对手在你的隔壁。对手是仰望同一个黑板的同桌。对手是同时等待被提拔的同事。对手是在同一个机制里,和你拥有相同资源的人。
对手是已经或者潜在和你迫切需要同样资源的人。
《赢了对手,输了时代》这个题目不是我想的,是在今天参加一个公司的发布会里提到的。发言人用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句话。他说,当你还在找铁打造更好的冷兵器的时候,你的整个行业已经即将被替代。
为什么消灭了对手,还是输了呢?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隐喻。
“争夺是战争”,这是一个隐喻。我们的思维,很大程度是背隐喻构建的,我们的文化其本质上是隐喻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通常是依靠已知构建未知。比如人生是一场旅途,这样人生这个抽象的概念突然就具象,有了方向、路径、陪伴等等。战争里有输赢,战争至少有双方,战争需要流血。当我们把事业比作战争的时候,我们默认为认为事业也有输赢、有对手、要流血。我们把一个有经验性的体验连接到“争夺”上,我们的理解就变得具象起来。
现在,我们再回到问题。
消灭对手,这是战役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我们不断被训练的。在我们的应试系统里,我们不断往前冲、考更高的分数。在工作领域,我们需要用更好的业绩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即便在婚姻里,有房加分有车加分有颜值加分。
所谓输了,在战场上的理解是,要么就是缴械投降,要么就是全军覆没。在现实里,输就是被吞掉(弃权),或者宣告破产(也许还会有微弱的实力保留着)。按照这个逻辑,在战场上,我们只能和对手竞争,为什么又提到了时代?
唯一的可能是,时代是另外一个竞争对手。
这个对手,并不是你现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亦或者说,你被当前的矛盾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却未曾想到有一队人马已经站在了你的背后。
这个对手,可能是你现在看不到的、没有察觉的存在。
这个对手,有可能是你自己。
太强或者太弱的时候,“自己”是不会被自己当做对手的。
输给了时代,是自己最强的时候,输掉的。
发布于 2018-03-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