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这是一部清华大学的校庆纪念片,我的心便能坦然地平静下来了。
为何这大背景中总是清华,为何几段故事的串连线如此单薄,为何几个校园的场景如此刻意?——因为这是专门的校庆纪念片,你还想怎样?时代的轮子飞转,这几根细线扯着的人物或许也是个代表。

要大开脑动去理解的片名四字——“无问西东”,也是简单的不得了,出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电影有触动我的地方,让我不禁想记录下它,也证实下我的真心。所以不论蜚语,只谈美好。
触动我的第一句话,是校长梅贻琦对不清楚自己真心想学什么的学生所说的,“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若非感同身受的愧疚感,我也许很难在这里打字。
人总要活下点印记。
清华校歌里的“无问西东”可以这样理解:无论外界如何左右,都要保持对自己真诚,做真实的自己,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几位主角分别只问——深情、敢勇、盛放、真实、初心。
电影开篇和结尾两次问道,“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对于我自己,我还真的没什么勇气,但我依旧要活一次,在所有的避无可避的宿命里,尽量做得比现在这一次好。
我一直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像《Death Note》里死神硫克对夜神月说的,人死了就是死了,没有天堂没有地狱,什么都没有的完全消失。《寻梦环游记》的观点告诉我,“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无问西东》让我感受到另一种生命的延续。三十年代“晃晃”给孤儿们投下食物与欢乐的飞行员,用自己最后的舍命撞击救下了战友的生命,他一次次努力空投的食物,延续了参与中国首次核弹研究的清华才子的生命,而这个情深孤儿的同窗好友,在心的成长后,舍命救人,救下了现代偶尔彷徨迷失的青年才俊的父母。这是清华传承的生命线。这是有些刻意的故事串连线。
人活着,总要对得起自己的真心。所以沈光耀最终在“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的时候,去赴一场必死的战斗。在他的母亲对他说“我怕你还没想好要怎么度过这一生,命就没了”之后,在他对母亲起誓不当兵之后。奈何天下危忘,莘莘学子,唯有投笔从戎。
在听袁腾飞说二战时,听他描述敦刻尔克,说英国的绅士们在撤退的海边,在德军的空袭下,到了下午茶时间,依旧能悠然地该泡茶泡茶,充满了大无畏精神。而在诺兰导演的电影里,《敦刻尔克》充满了死亡的残酷,一丝战争浪漫主义精神也没有。但在《无问西东》的电影里,在躲避空袭的山岩边,清华的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上课。这是我民族的大无畏吧,这是我们对知识与学习的无限尊重吧。——总有些东西在生死之上。

在沈光耀这个角色身上,只有光,没有影,是国难中我们民族精神最美好的象征,所以也消逝得最让人心痛。“晃晃”投下食物,孤儿们欢快地涌出,有一颗眼泪在我的眼里打转。因为我知道,沈光耀这个人物,是必死的。

在米雪所饰的母亲,翻开儿子留下的笔记与画,并且理解了儿子的决定时,终于有眼泪涌出,跟着电影院里别人的抽泣声一起。我知道,这应该是最大的泪点吧。
至于,“托底”,对不起,真的打动不了我。我知道会有“用尽生命去爱你”的那个人,在某个时刻,因为死亡或离别而让爱永恒,但多半会寻常得像王敏佳他们的老师——“会变的”。我不敢相信,不相信“You Jump, I Jump”。唯有我从一开始不相信,才不会真心被骗;唯有我不相信,才是对那极致真爱的尊重。
现代的张果果,就是我们希望成为的对得起真心的我们吧。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电影让我想起一些求不得与放不下,在时代的宿命里,生命像风筝一样浮在空中,愿那一根牵着风筝的绳子牢一些、紧一些,就像我的真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