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白银帝国》第二篇读书笔记,也是最后一篇。第一篇读书笔记请点击:白银帝国还是白银诅咒?
接着上一篇读书笔记,白银,是政府与百姓货币较量中逐渐胜出的;
纸币,如烟花一般灿烂,也如烟花一般即逝;
银元,中国第一次以白银铸币的方式发行的贵金属货币;
民国法币,结束了千年的白银货币纠葛。
1. 政府与百姓的货币较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理解了这句话,就理解了货币的起源以及金银本位的原因。
在中国,最开始白银并不是以货币来使用的,而多被认为是器饰宝藏,直到后汉时期,王莽改制失败,导致了实物货币的流行,这些实物货币有金银,也有布帛等物品。
(王莽的币制改革,实质是对百姓财富的掠夺)
白银,在政府掠夺与百姓反抗的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
由此联想到,中心化的货币发行机制,中心控制着货币的发行数量,很容易通过多发货币的方式掠夺人民财富,而人民反抗的方式,最方便的就是实物资产的配置,或者干脆用实物货币。因为实物货币的数量,并不是中心能够控制发行的。
2.烟花一般绚烂的纸币
我们往往以宋代纸币为骄傲,它也如烟花一般绚烂,只是,烟花易逝。
从交子到会子,最开始往往是私人发行,不可避免会造成局部的混乱(如富商经营不善等状况发生),于是国家开始介入发行,以国家信用做担保。
但是,国家一旦过分滥用这样的信用,滥发货币,最终货币必然遭遇贬值,被市场抛弃。
但也并非没有明智的政府。
宋孝宗时期,认为“大凡行用会子,少则重,多则轻”,可见已经意识到会子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后面还有“子母相权”理论,这些理论都有着对货币数量的控制与管理,这说明,当时的朝代,已经有了意识去控制纸币的发行量。
(子母相权理论:有关货币本位与流通的理论,同时流通的两种货币,可以用一种为标准确定对另一种的交换率)
只是,战争一旦开始,只要多发些纸币,便能轻易的掠夺百姓财富,在历朝历代中央集权的背景下,谁能经受住这样的诱惑?就要亡国了,谁还会顾这么多?
于是,出现了一个怪圈:经济繁荣,发行纸币,经济继续繁荣,滥发纸币,纸币开始贬值,继续滥发纸币,经济没落,王朝灭亡,纸币退出。
3.崩塌与通胀
即使清代,银两作为法定货币的地位已经确立,但银在中国仍旧没有演变为铸币形式。不仅银钱混用,地方性政策也很强,混乱的货币政策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后来北洋政府的币制改革,1913年公布的《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货币单位,也就是所谓的“袁大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成功的自制货币。
一直到1935年,中国才推出法币,不仅是从银到纸的变化,更是从金属货币变为信用货币,本质是传统经济到信用经济的转变。而白银与中国的诸多纠葛,从银两到银元,从混乱两制到银钱并用,也终于到了落幕的一天。
这本书比较专业,读起来不容易懂,书的主线不是特别明朗,很多点也只是点到,没有展开相关的论述。
再加上并不打算深入学习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没有深挖下去,只是简单了解到,中国的白银地位,是政府与百姓博弈的结果,但白银在中国,地方割据、标准不一,没有统一的铸币,受国际白银流动的影响,明朝金融危机、清朝的货币混乱、民国的通胀,以及宋朝时期像烟花一样绚烂的纸币,也如烟花一般转瞬即逝。
如今,当下的中国,人民币也在悄无声息地加印,通货膨胀,但世界经济的联系紧密,牵扯到各方利益,很难判断通胀一定是错的,或者一定是对的,只能说,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保障自己的资产,不要在通胀中逐渐风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