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背诵过不少有名的唐诗。
那时候,期末考试是要考默写唐诗的。由于心里有考试压力,所以对唐诗只停留在会朗读、背诵和默写的应试阶段。
老师在讲唐诗的时候也总是最省力的。他们只需照本宣科,按照课本上的注解念诗人的生平,讲生字的读音和意思,最后再总结一下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万事大吉了。
现在想想,若那些闪烁着诗人人生智慧的五言或者七言绝句拥有灵性,知道我们对它们如此轻视和怠慢,会不会黯然神伤、心如死灰?
事实上,即使老师认真地讲解唐诗,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依然难以理解它们。因为,我并没有生活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没有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同时也不具备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当然也就无法与诗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去年夏天,我偶然间读到一本《蒋勋说唐诗》,看了几天之后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这本书从唐诗为何成为诗的盛世讲起,分析了唐代是如何孕育出唐诗这一粒“珍珠”的。同时,他也巧妙地讲解如何去理解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以及这些诗所体现出的一种唐朝诗人的独特魅力。

在这本书中,蒋勋先生分析了唐朝诗人具有的一种宇宙意识。
唐朝的很多诗人远离农业社会和亲人的情感关系,面对着高山、险峰、大漠、戈壁,逐渐感受到了人本身的渺小和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开始和大自然对话,思考生命的本质,逐渐形成了一种“宇宙意识”。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讲述着诗人面对苍凉时刻产生的一种自负、骄傲的孤独感。
他看不见在他之前的人,也看不见后来者,只有自己能与这浩瀚的宇宙进行对话,他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与他对话,他既感到一种孤独又产生了自负感,于是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留下了眼泪。
王维的《辛夷坞》则讲述了一种生命的本质现象。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讲述的是辛夷花在寂静无人的山中,自开自落的生命状态。
辛夷花好像在对人们进行提醒:生命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它是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状态,是一种个人生命的完成。
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未能成功逃走,被安禄山活捉,被迫做了伪官。安禄山失败后,王维被抓进监狱九死一生。因弟弟王缙和好友裴迪对唐肃宗继位有功,因此王维才捡回一条命。此后,他对朝廷之事再无热忱之心,便半隐居半官的隐居于陕西辋川,并做《辋川集》,《辛夷坞》就是其中之一。
看过了对这些诗的分析,我试着安静下来。
我想象自己瞬间成为陈子昂站在万丈悬崖之上,尝试着自己和天空对话,体会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自负和孤独感;我在此刻成为张若虚站在月亮之下,看着奔流的江水和春花,吟诵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体会那种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和宇宙意识;我又忽然间变成了一朵“色与芙蓉乱”的辛夷花,静静地生长在无人的山谷中感受无我的境界,我慢慢地“发红萼”,在阳光的照射下缓慢地绽放花蕾,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晃。
我用尽一切的感官、人生经历、情感经历去体会唐诗中的超脱感、宇宙观;体会个人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体会纯碎的生命状态和无我的境界。

我用尽全身力气去体会,好像仍然难以与它们产生共鸣。我只得先暂时搁置那本书,等有了真正的感悟之后在继续阅读。
随后连续一周都是阴雨天,我的心情始终不太好。不仅读书没有获得收获,就连工作和生活也不顺利。我心中十分苦闷,又不知道能找谁诉说。我想走出这个笼罩着我的阴霾世界,我冒着雨打着伞走在路上,不知道要去哪里。
走着走着,雨越来越小。
过了一会儿,竟雨过天晴了。天空一下子变得高而明媚,有凉爽的微风习习吹来,令人压抑的阴霾已经消失,太阳的光芒透过还未消散的水汽照射在大地上,大朵大朵的云彩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美丽。
我忽然看见一架孤单矗立的天线,在一座楼顶上迎着微风和太阳。在它的上空,圣洁美丽的白云慢慢向西边浮动。倏然间,我想起了“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几句诗。
我看到楼顶上那架孤独的天线和浮动的白云,顿悟了诗所表达的孤独感和宇宙意识。我忽然感觉到,也许在某个平行的时空中,我正和这些诗人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有着相同的感受。
那一刻,我与诗人和诗产生了一种共情。它们与我的感受似乎全部揉在一起,我感受到诗与我的生活在那一刻产生了碰撞,似乎正有一首属于我自己的诗在心里滋生。

我马上用手机记录了下了这首心里的诗:
你惊鸿一瞥成为我心河里不消散的涟漪,
我是一架孤独的天线在楼顶站立,
我仰望你凌驾一切的身姿,
欣赏你不染纤尘的风采,
爱慕你桀骜不驯的灵魂。
我在阳光里留下影子,
我让鸟儿在我的肩膀歌唱,
我顶住凛冽的风不肯倒下,
我希望你可以放慢步伐,
我想让你为我留下。
你从容地凝视远方,
不曾知道我的挣扎,
我卑微到尘埃,
你生来高贵优雅,
从不为任何事停止步伐。
我给这首诗起了名字叫《云不知》。这首诗写完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快乐。在一种随意的机缘中,我与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和他们的诗相遇并且产生共鸣。
唐诗不应该仅限于通过书本去理解,它更存在于普世生活和普世价值之中,因为它是诗人情感和人生经历的表达。因此,唐诗总能与你的生活不谋而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