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只拥有自己生命的代理权,还拥有这世界上某个重要角落的代理权。而这一切都要从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开始,因为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彼得·蒂尔《从0到1》 这本书从打开至读完,我只用了三天的零碎时间,又一次突破了我龟速阅读的最快速度。是我的阅读速度突飞猛进了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啊。难道是这本书含金量不足?吸引力不够?显然不是。相反,它充满了激情,涉及面极广,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人格魅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单说彼得·蒂尔大家不一定都认识,但说起美版的“支付宝”——PayPal,想必耳熟能详。彼得·蒂尔正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将PayPal以15亿美元出售eBay后,彼得蒂尔成立软件公司Palantir,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在2004年做了首笔在Facebook的外部投资后,蒂尔联合创办了Founders Fund基金,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 跟我们平常读到的长篇大论、逻辑条理清晰的经管类书籍不一样,《从0到1》并没有用太多科学理据的角度去分析罗列每一个客观观点,相反,这位传奇人物以极富激情的语言,根据他自身见识和经历,极富激情地讲述他的个人观点。 与上一本《认知盈余》相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位研究互联网技术的作家和一位创新公司投资者的语言和思想上的区别:克莱·舍基的文章语言极为严谨,文章结构清晰严谨,且理据条理清晰,而彼得·蒂尔的文章就显得轻松随意得多。如同一位艺术家在面前侃侃而谈,有时一不小心跑偏了题,却始终充满人格魅力。彼得蒂尔用幽默的语言,直言不讳的风格,生动简明地向初创公司传道授业,还不是diss某些大公司的“创新”行径,极为风趣。 这本书讲了什么?本书主要讲了“道生一”的道理。如果说从1到N是复制和裂变,那么从0到1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作为paypal的创始人,彼得蒂尔鼓励有能力的新人创造新的行业,新的技术。通过创新,为人类、为商业市场带来更多可能性,让未来充满神秘。 对于商业市场的运作,彼得·蒂尔拥有他独特的观念,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思想。也正是这种颠覆性的思想,推动着美国的创新行业一再扩张。对初创企业的投资,蒂尔始终执行从0到1的原则,也为美国的商业市场带来蓬勃生机。 书中提及了哪些颠覆性的思想?让我们逐一去了解。 争什么争,有本事创造个新东西出来。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商业就是争地盘,抢生意。市场竞争中的零和博弈,就是生物界里的弱肉强食。创立企业就必须要抢占市场,像路边的共享单车,红黄蓝绿青靛紫,各种品牌换个颜色就摆放在那,租金越来越便宜,扫码开车越来越方便,除此之外别无新意。或者像几年前的“百团大战”,拉手网、窝窝网、满座网等数百家团购网站齐齐加入低价团购的砸钱行动中,拼的是低价,抢的是客源。 但蒂尔认为这样的竞争型市场经济并没有任何意义。人们只盯着现有的蛋糕去抢份额,拉客源,只会陷入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中。有人赢就一定有人输,这样的战争永远是消耗资源,两败俱伤。而商业市场不应该是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头破血流的角斗场(这里作者还不时地diss我国的山寨市场)。蒂尔认为,初创公司更应该注重创造新价值,只有新价值被不断创造出来,新玩家可以不断加入,创造新的商机,游戏才可以不断延续。 竞争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的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条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 资源枯竭?是目光太过狭窄。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听到科学家的地球毁灭威胁论:汽油原油将在数十年内枯竭,温室效应将全球气温在不足100年内上升4度,地球过半数的物种将灭绝,我们的子孙后辈也许无法在享受如今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而如今AI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过不了几十年,机器人将统治地球,人类沦为奴隶。 真的会这样吗?假如社会继续按照现在的规则运行的话,地球真的会毁灭。但社会真的会一直按照现在的规则运行吗?别忘了,人的智慧是无限的。 我们为计算机单独取得的一些小成就而惊叹,却忽视了人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取得的巨大进步。 曾经科学家一再警告,人们继续无休止地砍伐树木,树木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温室效应将越来越严重。但随着电子化设备的不断升级,从前耗费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一封越洋书信,如今只要点一个"发送"键,远在千里的朋友就能收到信息; 从前"学富五车"、"书山诗海"都在说明实体书的"重"和占用位置多。而如今只要打开手机,成千上百本电子书即唾手可得,全部保存在智能手机的方寸之间; 电动汽车的使用缓解了汽油的压力,而共享汽车、单车的兴起解决了过剩产能导致的道路拥挤。 倘若用既定思维去思考未来,我们必然陷入资源枯竭、产能耗尽的困境当中,但人的智慧远高于此。 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种旧方法去创造财富,那么创造的就不是财富,而是灾难。在资源稀缺的今天,丢掉科技创新的全球化不会长久。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 初创企业没必要循序渐进 在经历经济泡沫、美股大崩盘等重创后,美国企业发展一度趋于保守,人们相信循序渐进的发展有助于企业稳打稳扎地打好基础,不能沉溺于宏大远景,更不能跳脱现有的客户群体而去寻找新的商机,而分散投资则有利于规避风险。但蒂尔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些保守思想的对立面——只有勇于开拓创新,才能摆脱竞争带来的厮杀和损耗,真正的达到双赢。 初创公司必须拥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去探究人们生活中的需要,而不是去照搬别人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型,去别人的市场里分一杯羹;除此以外,更应该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品牌建立、以及营销手段,“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时,如今只有优质的营销手法才能让产品增色添彩。 在商界,平衡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如果你的公司处在竞争平衡中,那它的消失对世界丝毫没有影响,而和你公司相差无几的其他竞争企业随时都准备取代你的位置。 打破常规不代表要打破旧行业的饭碗 从0到1,或者说从无到有,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这样的垄断足可让企业安享丰厚的利润。 《认知盈余》中提到的Napster音乐分享网站,由于对传统唱片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运营一年后便被投诉关闭;网络共享汽车由于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冲击,导致公交运营公司向交通局投诉要求共享汽车网站停止运营。 开拓新项目不一定要向传统行业宣战。这只会使创业的路途充满艰辛,危机四伏。另辟蹊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定位准确,逐步开拓利基市场,有计划地扩张,才能最终把握住市场的命脉。 打造帮派文化,每一个人都不平庸 初创公司除了要大胆创新去尝试发展新领域以外,也要小心谨慎地建立公司基础。这里讲的基础是人员配置。蒂尔表示,他对初创公司进行投资,除了审查他们的项目是否足够创新足够有市场以外,更要看合伙人的关系、公司文化是否富有生机。 蒂尔认为,公司创办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反映了公司能存活多久,假如合伙人之间并没有良好的合作默契,仅仅是为了利益而组合在一起,那么公司最终会陷入利益纷争之中;假如公司文化死气沉沉,员工仅为了自身利益而加入公司,丝毫没有考虑公司的愿景,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愿为公司全心全意地付出,那么这家公司的文化是失败的,人员结构也是失败的。 真正优秀的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都和公司息息相关,他们不仅仅是在从事一份工作,更是为自己的未来构筑最良好的基石。每一位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长远的发展计划;合伙人之间更应该有着深厚的合作交情,对公司拥有共同的发展愿景,公司上下每一个人都不平庸。 拥有帮派式文化的公司,才会拥有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扎稳脚步。 每一个商业怪才背后都有一套属于他们的创业理论,而这些他们走过的路,犯过的失误,都是不可多得的经验源泉。从蒂尔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很多商业理念的影子,包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微信、支付宝、滴滴、共享单车,以及逐渐占领我们生活的新零售、知识经济等,无一不是打破我们的旧有习惯,创造出人们新的行为模式。 蒂尔的书带给我们对商业市场的另一种思考维度,那就是大胆创新、谨慎经营。 我们的能力远超于自己的想象,除了沿用旧有的商业模式,建立传统商业,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品也都正在路上。 唯有思考和创新能让我们免于平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