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Qvo5iQ4nNLJLGHIDt4ySCw
今天看到一篇小漫画很有意思,忍不住贴出来分享。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理解的“如来”是一种“秩序”,是我们能达到的最完满的状态,是一种心无挂碍的自由。佛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徳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要不断刨除束缚内心的种种障碍,即可见如来。但如同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见其并非易事。
柏拉图曾有一“洞穴”的比喻来说明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认识的一个片面,我们经历的时间,只是莽莽人生的一个片段。笛卡尔曾有一个“魔王”理论,就是这个世界其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我们之所以这样看待世界,是有一个“大魔王”在背后操纵。所以为了寻见“真实”,笛卡尔提出了一种方法:我们的思想就像篮子里的苹果,你也不知道它是好是坏,是真是假,那就将篮子里的苹果一个个地拿出来检视,将好的放回去,坏的扔出去,这就是“怀疑论”。
总而言之,哲学好像就是我们对于“真相”的某种寻找。西方哲学家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唯心到唯物,从神到人不断地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认识世界的方法。中国的古圣先贤更是儒释道三家并行不悖,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来找寻生存之道。
我觉得,说到底,大家都在找寻的是一种和谐的“秩序”。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如来”是最高秩序,就像“真理”。追寻它的过程,会让自己越来越自洽,越来越心安。
而在一个秩序里很安然,就会被更好的秩序吸引过去。就像宇宙的行星一样:因天体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得以使一个行星围绕着另一个行星旋转,如果向心力和离心力由于它们自身力量的增强而增强的话,它们就会进入一个新的轨道。
所以我觉得,不论我们身处哪一“轨道”里,只要好好安放一颗心,好好行事,提升自己,就会被新的秩序“吸引”过去。
在现实中我观察到的行为模式是:光脚的羡慕穿鞋的,穿鞋的羡慕有自行车的,有自行车的羡慕有跑车的,有跑车的羡慕有飞机的…因为这种羡慕或是嫉妒,给自己动力去追寻。我觉得这是一种复杂而勇猛的方法论。这的确能激发上进心,但它的副作用是也带来了无尽的焦虑。动力是有了,但耗费燃料太大,导致续航时间过短。也就是现实中: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如果最终未能成功,就会倍受打击。
的确有那种野心家,真正的猛士,怀着一颗“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之心,一次又一次地“冲锋陷阵”取得成功。
但是我觉得,在信念上,我们可以采取这种“西西弗斯式”的毅力和精神,但在方法论上这样就太“钻牛角尖”了。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做事而不是如何快速成功上要来的更安稳一些。做好现在,就可以被更好的秩序吸引过去。
这也就是我理解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念念专注当下,就是圆满。
网友评论